好,上堂课我们学到〈菩提道场第十五〉,讲到道场里的布置,道场里边的音声,特别强调音声作佛事。我们还是再重复一遍,包括整个虚空法界,音声的共振是作佛事的地方,光明,就是光明。那么这里讲,十方世界“音声之中”“最为第一”。
“若有众生,睹菩提树,闻声,嗅香,尝其果味,触其光影,念树功德,皆得六根清彻,无诸恼患。住不退转,至成佛道。复由见彼树故,获三种忍:一音响忍。二柔顺忍。三者无生法忍。佛告阿难:如是佛刹,华果树木,与诸众生,而作佛事。”
“如是佛刹,华果树木,与诸众生,而作佛事”,它的花,树上开的花,结的果,各种各样的布置,各种各样的音声,所有一切物,所有一切音,所有一切波,都是阿弥陀佛精心设计,用来作佛事的,都是用来共同成就佛事的。
“此皆无量寿佛,威神力故,本愿力故,满足愿故。”
说所有这一切的设计,都是阿弥陀佛,他的功德力、威神力、本愿力,和他的四十八大愿究竟圆满故。
“明了、坚固、究竟愿故。”
那么极乐世界呢,阿弥陀佛毕竟设计好了往生接引的事,我们修行成就的事,连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,种种环境,种种音声,种种物质的部件,都包含了阿弥陀佛的愿力,都是阿弥陀佛威神力加持的结果。这个地方没有一个细节阿弥陀佛没有给我们设计好,没有一个细节设计得不细致,不圆满,不究竟。
“见彼树故,获三种忍:一音响忍。二柔顺忍。三者无生法忍。”那么这三忍呢,关于这个忍,何为忍呢?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点。忍,忍字是心上一把刀,是这个“忍”。忍者何意呢?那么忍者,就是说有一样东西我们不愿意接受,我们不能承受,我们得靠心上插把刀,忍着,这个功夫来进行修行,这忍。说白话“忍”是这么个意思。
这个忍呢,菩萨修十忍,那么我们先解释一下这个音响忍,柔顺忍和无生法忍。何为音响忍呢?这个一音响忍是一二三地菩萨的境界,柔顺忍是四五六地菩萨的境界,无生法忍是七八九地菩萨的境界。这我们做一个简单了解就可以了。
那么第一音响忍,何为音响忍呢?是这样啊,第一层次的忍,我们说是理上之忍,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,闻法悟道,知一切法不实,如空谷回响,名音响忍。那方便讲,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。这是第一层面,音响忍。信难信之理而不惑,它是一个理上的忍,信一个难信的理,这个理是难信的。因为难信故,所以这个理还没有转换成我们自己的理,还没有转换成我们骨子里的理,和我们这个骨子,和我们的“我”,它不是一体的。至少暂时不是一体的,叫难信之理。信这个难信之理而不惑,没有任何的疑惑,按这个难信之理去做,为忍。就是如理如法地进行,就是说我们要遵循一个,我们还不太接受,不太认可,或者还有疑惑,总而言之和我们还没有完全融为一体的一个理,难信之理,以这个理来要求我们,谓之忍,这叫音响忍。
为什么叫音响呢?这个理就像声音在山谷中回响一样,说没有吧,好像有这么回事,说有呢又了无所得。音响,用这个音响(作比喻),方便说叫音响忍,是按照理来修的这样一个层次。比方说,我们现在知道说不谈是非,不讲是非,不娇容自己的习气。比如说昨天晚上我们忏悔,讲不吃零食,都是一个理。那么这个理,能不能做到忍字?如果你能够完全遵循这个理来做,完全如理如法,是为忍。你仔细去想啊,我们讲的至诚接受,我们讲的种种的法要,都是一个音响忍的一个层次,这是一二三地菩萨的境界。
那么柔顺忍呢?是指对于顺境不起欢喜心,对于逆境……顺者,柔顺嘛,顺和逆,有顺有逆,顺境和逆境,对顺境不起欢喜心,对逆境不起嗔恚心。从顺逆的境界当中,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,叫柔顺忍。结合顺境、逆境,不单纯是一个理,这个理不仅在顺境当中能够完成,在逆境当中也能完成,是为柔顺忍,这是三四五六地菩萨的境界。
那么无生法,无生,无生法忍,是以真实的智慧,安住在不生不灭的事实真相当中。无生法忍,我们方便讲,其实这个世界是不生不灭的,又是生生灭灭的。那么从我们修行角度来讲,真正要修到无生无灭的境界,尤其是我们的念头要修到无生无灭的境界,能够安住这种法性,是为无生法忍。我们讲这个修行是忍力成就,最终呢,是在这个无生法忍的层次,在这个无生无灭的层次,在这个实相、真相的背后,这个深刻的层次,获得忍。
那么具体来讲,菩萨修十忍。我们来学习一下。好,来看注解。
“菩萨摩诃萨。复有十法能净于忍。”
这在《宝云经》里边讲的:
“何等为十?(一)内忍、(二)外忍、(三)法忍、(四)随佛教忍、(五)无方所忍、(六)修处处忍、(七)非所为忍、(八)不逼恼忍、(九)悲心忍、(十)誓愿忍。”
(一)“内忍。”
“云何名菩萨内忍。菩萨饥渴寒热,忧悲疼痛,身心楚切。能自忍受,不为苦恼。是名菩萨内忍。”
也就是说身体的这种感受,情绪之忍,“菩萨饥渴寒热,忧悲疼痛”。饥渴寒热属于粗的感受,疼痛属于内在的感受,忧悲属于情绪。“身心楚切,能自忍受,不为苦恼,是名菩萨内忍。”
“外忍。”
“云何名菩萨外忍。菩萨从他,闻恶言骂詈,毁辱诽谤,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、和尚阿阇黎师徒同学,或闻毁佛法僧,有如是种种毁訾,菩萨忍辱,不生嗔恚,是名菩萨外忍。”
也就是说,当你受到这个外境荣辱,毁辱、辱骂等这些外境的时候,菩萨能够忍辱,不生嗔恚,是名外忍。修行是修什么?修自己。怎么样修自己?如理,按理,按法来修自己。这个理和法没有转换成我们自己内在的东西,怎么办?就要修忍。修什么忍?在内,修自己种种感受和情绪的时候,能忍;在外,修受种种毁訾和舆论,侮辱的时候能不生嗔恚,是名外忍。
第三,“云何名菩萨法忍。佛于诸经说微妙义,诸法寂静,诸法寂灭如涅槃相,不惊不怖,菩萨作是念言:我若不解是经,不知是法,终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。是名菩萨法忍。”这个法还没有转化成自己的东西,没有转化成自己的骨髓细胞,还不是自个的东西,现在一定要把它解开,一定要把它转化成自己的东西,这是名法忍。
“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。”随佛教忍。“菩萨嗔恼毒心起时,作是思惟。”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呢?是在嗔恼毒心起的时候修行的。怎么修呢?“作是思惟:此身从何而生,从何而灭?从我生者,何者是我?从彼生者,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从何因缘起?菩萨作是思惟时,不见所从生;亦不见所缘起;亦不见从我生,亦不见从彼起;亦不见从因缘生。作是思惟,亦不嗔,亦不恼,亦不毒。嗔怒之心,即便减少。是名菩萨随佛教忍。”方便说,就是当嗔怒恼害产生的时候,你能通过觉照的力量,不嗔、不害、不怒,是名随佛教忍。
第五,“云何名菩萨无方所忍。或有夜忍昼不忍,或昼忍夜不忍;或彼方忍,此方不忍。或此方忍,彼方不忍。或知识边忍,不知识边不忍。或不知识边忍,知识边不忍。菩萨不尔。于一切时,一切方,常生忍心,是名菩萨无方所忍。”是指修行不论场合,不论方所,不论空间的限制,都能得忍;不论时间的限制,昼忍夜忍;不论有知识没知识,此方彼方,修一个全方位的忍。
第六,“云何名菩萨修处处忍。有人于父母、师长、夫妻、男女、大小、内外如是中生忍。余则不忍。菩萨忍者,则不如是。如父母边生忍,旃陀罗边生忍亦尔。”旃陀罗是指最低劣的一种种姓,一种种族,就是最低劣的种姓。在那边也能生忍。“是名菩萨修处处忍。”
第七,“云何名菩萨非所为忍。不以事故生忍,不以利故生忍。不以畏故生忍。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不以相亲友故生忍。不以愧赧故生忍。菩萨常修于忍。是名菩萨非所为忍。”
“云何名菩萨不逼恼忍。若嗔因缘,烦恼未起,不名为忍。若遇嗔因缘时,拳打刀杖,手脚蹴踏,恶口骂詈,于如是中,心不动者,则名为忍。”
这个嗔的因缘已经产生了,已经发展了,已经发展到“拳打刀杖,手脚蹴踏,恶口骂詈”,这样一种严重的程度。“于如是中”,在这种场景当中,心能不动,不生嗔心,不生害心,是名为忍。
“菩萨若有人来起发嗔恚亦忍。不起发嗔恚亦忍。是名菩萨不逼恼忍。”达到这样一个忍的层次。
第九,“云何名菩萨悲心忍。尔时菩萨若作王,若王等,有大功业,为苦众生而作其主。是苦众生,若来骂辱触恼之时,菩萨不以我是主故,而生嗔恚。如是众生,我当拔济,常为拥护,云何而得生于嗔恼。是故我今悲心怜愍,不生忿恚。是名菩萨悲心忍。”明明处于一个非常高端的一个位置,他是王,这是老百姓,所谓主仆、臣主,这个臣,皇帝和大臣,或者是主人和臣仆,在这样一种情形下,能悲心怜愍,不生嗔恚,“是名菩萨悲心忍”。
“云何名菩萨誓愿忍。菩萨作是念:我先于诸佛前,曾作狮子吼,发誓愿言,我当成佛,于一切生死淤泥中,为拔诸苦众生。我今欲拔,不应嗔恚,而恼于彼。若我不忍,尚不自度,况利众生。”就是誓愿忍,发了这个誓愿,对任何众生不应嗔恚,不应生恼心,不应起恼念。如果我生了嗔恚心,起了恼念,“我尚不能自度,况利众生呢?”这是始终无论何时都牢记自己的誓愿,是为誓愿忍。那么这样,十个层次的忍力成就,修忍。
其实来讲的话,以戒为师者,戒高于我们的一切,以戒为师是约束我们自己。《佛遗教经》上讲“少欲知足”,控制我们的欲,通过少欲来知足。菩萨修忍,通过修忍将这个理完全融入自己的内心,完全融入自己的内心、骨髓、细胞。那么具体来讲,包括无所方忍、悲心忍、誓愿忍、内忍、外忍等等,这十大层次的忍力。如果我们真能有修忍的心,就很容易协调周围的关系,周围的环境,真的在处众当中获得自由,在环境当中获得自由,在我们身体的各种感受、各种情绪、各种业障现前的时候获得自由,或者说获得解脱。
好,那么这是讲啊,阿弥陀佛知道你们修忍比较难,所以他就设计,建了道场树,菩提道场,之后自然能得这三种忍,“获三种忍,一音响忍,二柔顺忍,三者无生法忍”。那么,这个整个是对道场的一个精心的设计。阿弥陀佛不仅将音声当佛事,将道场也作佛事,将自己的愿力融入道场的每一个细节,花上、果上、叶上、声音上等等,这个各种物质,道场树上,下边的堂舍楼观,风和雨,还有泉池功德,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。
我们来看:
堂舍楼观第十六
通过刚才我们(学习)菩提道场第十五,我们体会释迦牟尼佛介绍的菩提道场,我们体会阿弥陀佛的内心。现在我们来学习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堂舍楼观,来体会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心地。
“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,楼观栏楯,亦皆七宝自然化成。”
它的堂舍楼观,它的栏杆,等等各种情形,都是七宝(化成)。首先是物质庄严,它的构成部分不是砖泥瓦块——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些建筑材料,它都是七宝,而且是七宝能够自然化成。有统一的整体的这个,它没有这种人为的建筑打造的痕迹,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巧夺天工。“七宝自然化成”,这个七宝能自然化成楼,化成堂舍,化成各种各样的栏楯。就首先它的物质构成是七宝构成的,整个浑然一体,是七宝自然化成的。
那么栏楯之间,楼堂观舍之间:
“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。”
中间的联络是白色的摩尼宝珠。
“明妙无比。”
以这个宝珠,摩尼宝珠以为交络。
“诸菩萨众,所居宫殿,亦复如是。”
所有菩萨,他们所居住的宫殿,也是这样的七宝自然化成,也是这样以摩尼宝珠作为交络,“明妙无比”。那么这是讲的这种,我们方便讲楼堂观舍,这是讲楼堂观舍的这个物质,现在讲里边的内容。
“中有在地讲经、诵经者;有在地受经、听经者;有在地经行者,思道及坐禅者;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,经行、思道及坐禅者。”
这个宫殿里边,讲堂里边,精舍里边,有在地讲经、诵经的人,有在地受经、听经的人,有在地经行的人,思惟观照、思道的人,及坐禅的人。这是在地上的。还有“在虚空讲诵受听者”,有的经行,有的思道,去坐禅。这些人各得其乐,各得自在。
“或得须陀洹,或得斯陀含,或得阿那含、阿罗汉。”
四果成就。
“未得阿惟越致者,则得阿惟越致。”“各自念道、说道、行道,莫不欢喜。”
他说极乐世界的堂舍楼观,无量寿佛的讲堂精舍,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情形。
泉池功德第十七
“又其讲堂左右。”
在讲堂的左右两侧,有七宝池、八功德水。
“泉池交流。纵广深浅,皆各一等,或十由旬、二十由旬,乃至百千由旬。”
那么这些七宝池、八功德水,或者有十由旬,或者有二十由旬,乃至百千由旬。就是它的长度,“纵广深浅,皆各一等”,纵和广是一样的。或者十由旬,十由旬是多少?这一个七宝池、八功德水,十由旬就是两百公里,方圆两百公里。二十由旬,就是方圆四百公里。“乃至百千由旬”,百千由旬,那么按百来算,那就是两千公里;按千来算,就是两万公里;按百千,十万来算,那就是两百万公里。就一个池子,最小的纵广二十公里;大的,百千就是十万,十万就是两百万公里,方圆两百万公里。这是讲的泉池的规模。通过泉池的规模,也是拓宽我们的心量,这一个池子就这么大。
“湛然香洁。”
这个池子里边的水,“湛然香洁”。
“具八功德。”
这水本身是有八种功德。这个水呢,其实它也是七宝构成的,而且它可以产生液态的七宝。
“岸边无数栴檀香树,吉祥果树,华果恒芳,光明照耀。”
这个池子的两岸,有无数的“栴檀香树,吉祥果树”。这些树,它的树叶,它开的花,它的果实,“华果恒芳,光明照耀”。
“修条密叶,交覆于池。”
就像我们那个垂柳一样,它也有各种各样的密密麻麻的叶子,交覆在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。
“出种种香,世无能喻。”
芳香无比。所以:
“随风散馥,沿水流芬。”
风中透着各种吉祥果树、栴檀香树的香味。“随风散馥,沿水流芬。”沿着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,都有各种各样的光明,各种各样的美丽,各种各样的庄严,各种各样的芳香。
“又复池饰七宝。”
这个池子周边,也装饰各种各样的七宝,都自然化成。
“地布金沙。”
这个池子的地,地下是布满金沙。
“优钵罗华、钵昙摩华、拘牟头华、芬陀利华。”
各种各样难得难见之花。
“杂色光茂,弥覆水上。”
开在水上。
“若彼众生。”
你看这个水啊,你们就看池子的周边的装束,“地布金沙”“池饰七宝”“随风散馥,沿水流芬”“华果恒芳,光明照耀”,整个是一个动态的一个风景图。如果有众生,
“过浴此水。”
“过浴此水”啊,在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里洗澡。
“欲至足者,欲至膝者,欲至腰腋,欲至颈者,或欲灌身,或欲冷者、温者、急流者、缓流者,其水一一随众生意。”
阿弥陀佛设计的这个池子,它不仅漂亮、美丽、庄严、芳香,而且能随众生之意,愿意冷就冷,愿意热就热,愿意水流得快一点就快一点,愿意慢就慢一点,愿意到腰就到腰,愿意到头就到头,愿意灌身就灌身,愿意到哪儿就能到哪儿。
“其水一一随众生意,开神悦体,净若无形。”
它能够合你的意,令你开神,令你法喜充满,令你身体能够充满欢喜,充满喜悦,“净若无形”。
“宝沙映澈。”
这个水和地下的金沙铺地,交相辉映。
“无深不照。”
这个水无深不照。
“微澜徐回,转相灌注。”
这个水,它不是一个完全静态的,可以随着你的心意,“微澜徐回”。而且这个水呢,没有任何的障碍,“宝沙映澈,无深不照”,到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得透,看得亮,看得清,看得明白。
“波扬无量微妙音声。”
水的波还能扬出无量的微妙的音声。这些音声都是法音,都不是凡音。
“或闻佛法僧声、波罗蜜声、止息寂静声、无生无灭声、十力无畏声;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、大慈大悲,慈悲喜舍声、甘露灌顶受位声。”
他都是演的是法音,这种种法。
“得闻如是种种声已。”
你闻到这个波浪所扬起的各种音声,你自然得到它的熏陶,得到它能量的加持。
“得闻如是种种声已。其心清净。”
你的心自然清净。
“无诸分别。”
再无任何分别。
“正直平等,成熟善根。”
真正成就你的平等心和各类善根。
“随其所闻,与法相应。其愿闻者,辄独闻之;所不欲闻,了无所闻。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十方世界诸往生者,皆于七宝池莲华中,自然化生。悉受清虚之身、无极之体。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,尚无假设,何况实苦。但有自然快乐之音,是故彼国,名为极乐。”
把泉池里边的细节,给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,并且和法性完全相应,和你的心意完全相应。欲闻哪种法音,就闻哪种法音,不欲闻的,了无所得,“但有自然快乐之音”。
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描述了一部极乐世界的泉池立体交响图,从它的声音、图像、味道等,布置,以及和你的心意的相合程度,以这个泉池的微细的描述,来体会阿弥陀佛的,来给你介绍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,阿弥陀佛的大愿,阿弥陀佛的微细周密。
我们有菩萨在境界里边体会这个泉池的功德,当时他进入这个境界里边之后,说经上讲啊,说欲到脚就到脚,欲到腰就到腰,欲到膝盖就到膝盖,他很好奇,就问,说我来一个难度大一点的。他先说水到脚,果不其然,水就在脚的边上。见到这个很激动,他把这个水扬起来看一看,结果发现这个水也不是我们所讲的水,在这水里边能看到你所见的七宝当中的任何一宝。而这个宝呢,我们讲的七宝都是固体的形状,而在他见当中,它不是固体的形状,好像是液体的形状,虽是液体的形状,一点不缺固体七宝的风采。这是水的水形,水之形。然后他说做一个高难度的,他说欲到脚就到脚,那脚,膝盖,腰,胸,这中间还有好多过程,说是不是真的想到哪就到哪呢?说来一个高难一点的动作,把这个水,让它从脚脖子那直接到头颈这个地方,就是脖子这个地方。结果刚想这个水到脖子这儿,水已经在脖子这儿,中间没有任何的过程。当他试验确实真实不虚的时候,生了无上的感恩心,无上的恭敬心,为自己这种测度的心感到羞愧难当。那么这是在境界当中所见,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泉和池,七宝池八功德水,真实不虚。
那个世界所有的物质,所有的风景,所有的我们讲的境界、风景、物质、节奏、音声、味道、色彩、高矮等等,完全随我们的心意,真的是所谓的“随所愿欲,如意即成”,无不随意,无不快乐。是这样一种,真为极乐的景象,都讲的是泉池的功德,而且特别讲了这样一个泉池的细节。同时又告诉我们在七宝池莲花中,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,从你发菩提心那天开始,就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,莲花当中就已经有你的这化生的,我们叫什么呢?方便讲,你的莲花已经在那里盛开了。如果你精进修行的话,这个莲花会不断地长大;如果你退心的话,这个莲花也会枯萎。而且这个莲花上会有你名字的信息,真是这样啊。有的往生的人,就会看到这个七宝池当中莲花的情景。如果你修的感通得好的话,你会看到自己在极乐世界当中的莲花,你还会看到和你有缘的有关的其他人的莲花,确实是这样。那么也就是说,这是告诉我们将来我们都是清净的“莲华化生”,都能“悉受清虚之身,无极之体”,再没有这个身体的污秽。
这是介绍极乐世界的“泉池功德”,从这个“泉池功德”当中,我们进一步体会阿弥陀佛的愿力,阿弥陀佛的微细,阿弥陀佛的大悲,阿弥陀佛的圆满和究竟。你老爸给你买一个房子,甭讲别的,能不能造得这么细致,想得这么周密呀?没有的。当我们真正确信极乐世界种种庄严、清净、美丽的时候,此世界的相自然就破了。修行最难的是破四相。如果你能深信极乐,绝信极乐,那么自然就能破此四相。
超世希有第十八
“彼极乐国,所有众生,容色微妙,超世希有。咸同一类,无差别相。”
这是讲极乐世界的“容色微妙,超世希有”。前边讲所有人,身皆紫磨真金色,兼具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,所有的人将来都有金刚那罗延身。那么在第十七品当中又讲,虚无之身无极之体。那么在这里,对我们的极乐世界的“容色微妙”,进行了具体的描述。所有众生都一样,没有分别,都能做到“容色微妙”,超此世界,希有。
“但因顺余方俗,故有天人之名。”
这个极乐世界的菩萨到那儿是没有分别的,根据来的人的来源不同,“故有天人之名”“顺余方俗”,从天人来往生的,他就叫做天人。就像我们讲,我们这里有外来的比丘尼、比丘师父,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知道,其实我们没有外来和内在的分别,都是一样的。但是呢,“顺余方俗,故有天人之名。”
“佛告阿难:譬如世间贫苦乞人,在帝王边,面貌形状宁可类乎?”
当然了,这个乞丐呢要给帝王相比,他的容貌那就显得太丑陋不堪了。那么又讲:
“帝王若比转轮圣王。”
普通的帝王和转轮圣王相比,和拥有四大洲、四天下的转轮圣王相比。
“则为鄙陋,犹彼乞人,在帝王边也。”
就是说转轮圣王的相好容色,远远要超过帝王。但是:
“转轮圣王,威相第一。”
可是呢,要
“比之忉利天王,又复丑劣。”
和忉利天王又没有办法比。
“假令帝释。”
帝释天,
“比第六天,虽百千倍不相类也。”
那么,
“第六天王,若比极乐国中,菩萨声闻,光颜容色,虽万亿倍,不相及逮。”
那么他是从乞丐到帝王,从帝王到转轮圣王,一直到第六天王,这是通过这样一个类比,告诉你极乐国中的声闻菩萨,光颜容色要好过所谓的最好的第六天王的光颜容色的一万亿倍以上。
“所处宫殿,衣服饮食。”
极乐世界的菩萨、声闻,所有这些我们讲的住户,他所处的宫殿,衣服、饮食,
“犹如他化自在天王。”
他化自在天王呢,天上,大家知道天乐远远超过世间之乐,而天王,天上的所有娱乐的目标,他化自在天都能够享受,都能够受用,他都不用自己来化,别人化好了,他就可以直接受用,叫他化自在天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极乐世界所处的宫殿、衣服、饮食,完全有充分的供应、无量的供应。随你所愿,想要什么有什么,随你的愿,随你的念,都能满足。
“至于威德、阶位、神通变化,一切天人,不可为比,百千万亿,不可计倍。”
极乐世界的菩萨的威德、阶位、神通变化,都超越一切天人。
“阿难应知:无量寿佛极乐国土,如是功德庄严,不可思议。”
这是对这个容色,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彻底的描述。讲容色庄严。
好,我们再来看,再进一步深化到
受用具足第十九
“复次极乐世界,所有众生,或已生,或现生,或当生,皆得如是诸妙色身。”
已经往生的,或者现在往生的,或者将来往生的,都能得到如是诸妙色身。
“形貌端严。福德无量。”
形貌是指外相,福德是指内在。
“智慧明了。神通自在。”
不仅粗层面的福德无量无边,超越一切天人,而且“智慧明了,神通自在”,也超越一切天人。
“受用种种,一切丰足。”
他所受用的一切的种类的东西,都是一切具足的,从种类到数量、到程度、到大小,一切都丰足。
“宫殿、服饰、香花、幡盖”
你想住怎样的宫殿,所以宫殿随身,想穿什么样的衣服,想闻什么样的香味,戴什么样的花,观什么样的花,或者需要怎样的幡盖,
“庄严之具随意所须。”
随你的意愿。
“悉皆如念。”
如你的念头一样。
“宫殿、服饰、香花、幡盖庄严之具。随意所须。悉皆如念。若欲食时,七宝钵器自然在前,百味饮食自然盈满。”
你想吃东西的时候,这个钵不是我们的铁钵,也不是我们的木钵,你们所见的往往是这些东西。它是七宝的钵器,钵是应量器,是出家人吃饭的器具,它会自然在前。“百味饮食自然盈满”,我们不需要准备一桌子菜,有的喜欢吃,有的不喜欢吃,这个钵器、饮食,好像和你的心是相通的,你想什么样的钵,你喜欢怎样的这个容器,就会有怎样的容器现在你的跟前,你喜欢吃哪一种物品,哪种物品自然现前。
“虽有此食,实无食者。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。色力增长而无便秽。身心柔软,无所味著。事已化去,时至复现。”
极乐世界的待遇呢,确实是这样。不过呢,这个般舟很奇妙,这些境界在你的境界相里都会显现,想吃什么来什么。 “以意为食”,以味为食,“见色闻香以意为食”,确实可以。“事已化去”,吃完了自然就化去。包括这个衣服,你这宫殿。“宫殿随身”,你想宫殿多长,它就有多长;你想它有多高,它就有多高;你想它装成什么样子,你前边想是什么样子,你会马上看到它就是什么样子;你想房间数多一点,它就要多少有多少。那闭关房造起来方便了,那都“宫殿随身”,不用你们现在到处找地方化缘,盖房子,还要搞装修。所以说还是念佛好,是不是?还是念佛好。
还有一个很有意思啊,你们发现没有?说极乐世界虽然有这个待遇,“实无食者。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”,自然色力就增长了。不仅色力增长,不像这个娑婆世界,吃了东西要拉,有便秽,他那地方自然增长又没有便秽。“身心柔软,无所味著”,吃了这个东西以后,身心非常柔软。“无所味著”,就好像我们这人哪,从光音天来的,我们原来都可以飞的,都以光来交流的,是光波的交流,是光和声音的交流。但是现在我们的光也找不见了,声音也只能传这么一丁点远。你看啊,这个光,光的语言是最丰富的,你们现在所用的手机的通讯,实际上是光通讯。
“身心柔软,无所味著”,就说我们当时来自于光音天,本来都是可以飞的。为什么飞不了呢?因为到了地球上以后,发现这好东西好吃,尤其是这个食盐,这食盐的味道不错,大家就现在都习惯吃这个盐。而这个盐吃完了以后,味道是好了,但是有垃圾存在你的体内。所以我们这个色身,最后真正化不掉的是什么?是体内的垃圾。所以这个色身就有所味著,就有所著。就像女人用化妆品,脸蛋是漂亮了,但是那个潜在的垃圾也存在脸底了,这是有所著。极乐世界“以意为食,色力增长”,不仅无便秽,能做到“身心柔软”,而且“无所味著”。你们仔细想想看,念佛越念得好越不困,越念得好越不累,最奇怪的是念得还不饿,有没有这感觉啊?(众:有。)所以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无所不在呀。
还有啊,你们没有体会到妙境。真在修行过程当中,方便给大家说,你会吃到天上的东西,还会吃到极乐世界的东西,那个感受跟真的一样一样。“身心柔软,无所味著。事已化去,时至复现。”吃完饭了,你一说完,好,钵也不见了,剩饭剩菜也不见了,一切都没有了,归于平静了。想吃了,它又来了。穿衣服,这个衣服,你想什么样的衣服,什么样的应法妙服自然随身,你想什么衣裳,说不用,现在不用裁缝。我们这还要找个好裁缝,还要找个好手工,裁缝也不用找,手工也不用找,还有呢,最重要的,衣柜也不用准备。那现在,衣服多了,你看这衣服放哪儿,怎么挂起来啊,这个娑婆世界好麻烦哪。那么极乐世界呢,就是如此的,就是说我们讲受用具足啊,就如此具足。
“复有众宝妙衣、冠带、璎珞,无量光明,百千妙色,悉皆具足,自然在身。所居舍宅,称其形色。宝网弥覆,悬诸宝铃。”
这女同志想法多的,你想什么网,它能挂什么网;想什么景,它产生什么景;想什么铃,它就有什么铃在上边。
“奇妙珍异,周遍校饰。光色晃曜,尽极严丽。楼观栏楯,堂宇房阁,广狭方圆。”
你或者造楼,亭台楼阁、别墅、四合院、大庄园、大高楼,“堂宇房阁”。“广狭方圆”,长的短的,方的圆的,大的小的,在空中的还是在地上的,还是在地下的。
“广狭方圆,或大或小,或在虚空,或在平地,清净安隐,微妙快乐。应念现前,无不具足。”
都应你的念,就直接现前,“无不具足”啊,“无不具足”。那么这是阿弥陀佛关于我们的受用,给我们设计的呀。设计得好不好?(众:好。)你还有没有不满足的地方啊?没有了。你想到的东西都在里边,你没想到的,它也在里边。是不是啊?应念现前,你还想怎么着?没有念,也能现前?没有念,你不需要,它自然不会现前,所以受用具足啊。
这弥陀老爸给你设计得这么好、这么全、这么细、这么深、这么周密,这么如你的愿,还有什么担心呢?所以你真正懂得了极乐世界的庄严、美丽、微细、清净,和真正明了阿弥陀佛无量慈悲、无量清净、无量微细、无量庄严,和全心全意在你心上,全心全意为为你着想的心地,那你还有没有别的想法呀?不需要啊!你说“我们要想”,傻不傻?太傻了。所以受用具足啊,所以用你现在的傻人傻念,用你现在的不想,用你现在的不疑惑,用你现在的忍,成就将来的受用具足,无量庄严、无量美丽、无量快乐、无量微妙,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了。
如果你对这个,像“泉池功德”,受用具足,这个整个极乐世界的建筑,极乐世界的气氛,极乐世界的环境、味道、香味、形色,内在的节奏,和所出现的各种声音、各种光色,都如你所愿,如你所想,都如你心愿,都随你心愿而显现。真是,还有前边讲的“德风华雨”,讲的风和雨。
再看啊,人家佛就是佛,咱们就想不了这么细,是不是啊?已经够满足了,它底下还有,我们再看。
德风华雨第二十
“其佛国土,每于食时,自然德风徐起。”
风起来了。起来干啥呢?
“吹诸罗网。”
吹在这个各种宝网上,各个物,万物上。
“及众宝树。”
吹上去以后:
“出微妙音。”
风声吹过去,就出声音了。出什么样的微妙音呢?
“演说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诸波罗蜜。”
就演说的是各种法音。为什么演说各种法音呢?因为这个声音,一音演万法,声音也具足万法。那么一音也能演万法,所有的人受用的都是法,所以自然这个声音演说的就是法。这个声音演出“吹诸罗网,及众宝树,出微妙音”。
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。”
这个风吹过来,不仅吹出美妙的声音,而且能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”,香味具足,应你所愿。这个香是德香,不是普通的香,这个德香是温文尔雅,“流布万种”,要哪种形色有哪种形色。
“其有闻者,尘劳垢习,自然不起。”
能闻到这种风吹过来的香味,“其有闻者,尘劳垢习,自然不起”。就像我们闻到一种香味以后,我们也是突然精神为之一爽。“尘劳垢习,自然不起。”这是讲的,
“风触其身。”
接着再讲。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”,闻到香之后,自然消除尘劳,自然和谐身心。“风触其身”,风吹到人的身上,
“安和调适。”
要多适宜有多适宜,要多舒服有多舒服,毫无任何不满意的地方,“安和调适”。
“犹如比丘得灭尽定。复吹七宝林树,飘华成聚。种种色光,遍满佛土。”
我们讲,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比丘,尤其是小乘修行的比丘,如果能够证得灭尽定,证得寂灭定,那是非常高的境界。当我们修得内心寂灭,法寂灭,外环境,外界的所有的境界都寂灭,大寂灭定,证大涅槃的时候,那个时候所受快乐就是漏尽比丘,得灭尽定,自然只有法喜充满,自然超越一切世间的快乐,是为真乐。那么这个风刮到你的身上,“安和调适”,就有这种快乐的效果。这个风触到你的身上,能让你“安和调适”,犹如漏尽比丘,得无量快乐。
风又吹到七宝林树,吹到这个树上去,吹到树上会有怎样的效果呢?“飘华成聚。种种色光,遍满佛土。”风吹到这个树上,把树上的花、叶吹下来。吹下来,好像这些花和叶都有灵性似的,都懂得你的心意似的,都有规有矩似的,不是散乱,不是杂乱飘下来。“飘华成聚”,这个“飘华成聚”,聚在一块。“种种色光”,这个花有种种形色,种种光明。这“种种色光”呢,也好像懂你的心意,“遍满佛土”,毫不杂乱。
“随色次第,而不杂乱。柔软光洁。”
没有任何杂乱之相,没有任何不雅之相,没有任何不如你意的地方,它和你的心好像是一体的,和所有人的心好像都能一体,这是其中之妙。“随色次第,而不杂乱,柔软光洁”,它的色相不乱,色相亮丽,光明亮丽,而且都如你的心意。这是讲的色和光。
“柔软光洁,如兜罗绵。”
这是讲的这个质感。这个花,“飘华成聚”,飘下来的这个花叫花雨。这个花雨“柔软光洁”,那极乐世界的雨啊,都是飘的七宝树上的花雨,“飘华成聚”。没有我们这里的冰雹,没有这里的冷热,和各种各样的雨点子,不是这样子,是花雨。那么这些花雨呢,“柔软光洁,如兜罗绵”。你摸在手上,触在皮肤上,像兜罗绵一样,要多柔软有多柔软,要多随心有多随心,要多如意有多如意,好像完全懂得你的心意。这是讲的色和质,它的质柔软,“柔软光洁”,软是指触感,洁是指就是我们看到的色感。
“足履其上,没深四指。”
这些飘华成聚的东西铺在地上,像一个地毯一样。“足履其上”,我们的脚走在上边,正好能“没深四指”。踏上去,有一个印子,有四指这么深的印子。
“随足举已,还复如初。”
踏下去,这个花落在地上,脚起来了,“还复如初”,跟原来一样。
“过食时后,其华自没。”
给你看够了,给你享用够了,它“其华自没”,又不用扫地,不用开着清洁机到处转,“其华自没”。这个花都好像有生命,叶子好像有生命,这颜色、光洁度、柔软程度都好像有生命,都好像和你的心是相通的,和你的意是相连的,随你的心意,没有任何的不如意。
“大地清净,更雨新华。随其时节,还复周遍。与前无异,如是六反。”
早晨、中午、晚上,无论任何时候,它都能随着时间的不同,显示不同的花,不同的雨,不同的铺地的情形,都合极乐世界的环境、音色、光明。这个种种境界,就是如此地通你的人性,随你的心意,而且还能随所有人的心意。“还复周遍,与前无异,如是六反。”“随其时节”,一切时节都是这样,这是讲的“德风华雨”。专门把这里边的风和雨。不仅给你描述了硬件,也给你描述软件;不仅给你描述看得见的,还给你描述看不见的;不仅给你描述硬的,还给你描述软的;不仅给你描述静的,还给你描述动的,动静如一。这是讲极乐世界的“德风华雨”,从中我们再次感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他的柔软的心地,他的美妙殊特的心地,他的彻底地微细地究竟地为我们着想,和度化我们的心地。
我们现在来学习
宝莲佛光第二十一
“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。”
这是专门讲极乐世界的莲花和佛光。“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。”莲花上边凝聚众宝,随你所愿,随你所喜,有众宝出现。“周遍世界”,这个极乐世界的所有的世界,都有莲花存在。
“一一宝华。”
就是说,每一个金莲花,每一个宝莲花,有多少叶子呢?
“百千亿叶。”
讲这个花的叶子,有“百千亿叶”。
“其华光明,无量种色。”
这个叶子是透明的,是光亮的,是非常亮丽的,不是五颜六色,是无量种色的。你想像什么颜色,有什么样的颜色,想看什么样的颜色,它就现什么样的颜色。“其华光明,无量种色。”
“青色青光。白色白光。玄黄朱紫,光色亦然。”
讲叶的美丽,讲光明的美丽。
“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,映饰珍奇,明曜日月。”
这个莲花上“复有无量妙宝”。怎样的妙宝呢?百千摩尼宝珠,百千形色的,百千种类的,百千光亮的,百千美妙的,无量的摩尼宝珠,尽覆其上。“映饰珍奇”,交相辉映,“明曜日月”。每一个莲花,它所现的光明,可以和日月相争辉,甚至远超日月的光亮。
“彼莲华量。”
这个莲花有多大?告诉你了。
“或半由旬。”
一个莲花有多大?十公里,方圆十公里。这一个莲花的,最小的。
“或半由旬。或一二三四。”
二十、四十、六十、八十公里。
“乃至百千由旬。”
百千由旬,如果按照百千,十万来算,那就是两百万公里,这个莲花和泉池是配套的,看到了吧?池子有多大,这花也有多大。
“一一华中。”
每一个莲花,“一一华中”有叶子。
“一一华中,出三十六百千亿光。”
我们所能见的是可见光,我们所知道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,七种颜色或者更多颜色。它这个“一一华中,出三十六百千亿光”,就有这么多的光明和美丽。那每一光呢,又出三十六百千亿佛。
“一一光中,出三十六百千亿佛。”
“光中化佛无数亿,化菩萨众亦无边。”这个莲花里边,它的大小、形色、光亮、内部的构成,那么其中讲到一一华叶,有“三十六百千亿光”,一一光明当中,“出三十六百千亿”佛。
而这些佛呢,
“身色紫金,相好殊特。”
佛又放光,“一一诸佛,又放百千光明。”放光干什么?在那里,
“普为十方说微妙法。如是诸佛,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。”
所以极乐世界和此世界,极乐世界和无量化佛、无量光明,他是一个完全整体的,完全一体的,完全一合相的,一个极其微妙,极其美丽,极其庄严,极其清净之地,是我们众生的极乐世界,是我们大家的极乐世界,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极乐世界。
一心皈命西方极乐世界。
一心皈命极乐教主阿弥陀佛。
好,这是介绍了极乐世界的种种情形。我们再来看。
决证极果第二十二
“复次阿难。”
又接着讲了,还没讲完。
“彼佛国土,无有昏暗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昼夜之象。”
昏暗之象,火光之象,日月之象,星曜之象,昼夜之象,这些国土上全部没有这些东西。这些东西构出我们此世界的物质现象、光明现象、昼夜现象,而在极乐世界,这些东西都没有。
“亦无岁月劫数之名。”
多长时间了,多少劫了,多大岁数了,没有这个名词,没有这个名字,没有人这样去问,也没有人这样去想。
“复无住著家室。”
也没有任何的住宿和家庭的构成。
“于一切处。既无标式名号,亦无取舍分别。”
所有的地方都是清净的,所有的地方都是平等的,所有的地方都是大家平等受用的,所有的地方、时间都没有取舍分别。
“唯受清净最上快乐。”
只有一个最最的清净,最上的快乐,和普遍的平等,普遍的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那么“唯有清净最上快乐”,怎么理解这种“清净最上快乐”呢?它是超越了我们此世界的昏暗之象、火光之象、日月之象、星曜之象、昼夜之象、时间之象、住家之象,这些东西都没有了,这叫“清净最上快乐”。所有的人都没有了,所有的世界,极乐世界里都没有这些东西,都不受这个日夜的限制,昏暗的限制,日月的限制,等等这些都没有。
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,若当生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”
我们现在有白天黑夜的分别,有环境好坏的分别,有香、味、美、丑的分别,有人好人坏,环境好坏的分别。我们所受的清净是这个分别的清净,我们所受的快乐是有限的,自以为的快乐。那个世界没有这些分别,那个世界所有的人都平等,都清净,都最上快乐。不是一时是这样,连时间的名字都没有。这是不是定啊?是不是正定啊?是不是正定之聚啊?这就说剩下的只是一个火候的成就了。所以“皆悉住于正定之聚”,你们不是想求定吗,这声佛号里有没有啊?(众:有。)别再找那个鸡毛定了,别再找这个感受了,极乐世界都给你准备好了。
“若已生,若当生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若邪定聚,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”
这是决证极果,就说远离娑婆世界种种分别,昏暗分别,火光分别,日月分别,星曜分别,昼夜分别,岁月劫数之分别,住家之分别,一切都是清净,一切都是平等,一切都是最上快乐,一切都在正定之聚,直至圆满成佛,决定成就。决证极果第二十二。
那么本师释迦牟尼佛介绍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,种种美丽,种种细节,种种微妙之后,又请来十方诸佛来作证明。
好,我们来学习:
十方佛赞第二十三
“复次阿难:东方恒河沙数世界,一一界中如恒沙佛,各出广长舌相,放无量光,说诚实言,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。”
十方佛都来礼赞,十方佛都来称赞阿弥陀佛,都来称赞极乐世界。十方佛怎么称赞呢?“各出广长舌相,放无量光,说诚实言。”不是一般的,是以各出广长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:“汝等众生,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。”当信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,当信极乐世界庄严美丽。
“南西北方恒沙世界,诸佛称赞亦复如是;四维上下恒沙世界,诸佛称赞亦复如是。何以故?”
诸佛为什么称赞呢?诸佛不单纯是为了表个态,正应了阿弥陀佛有一愿,“我至成佛道,名声超十方”,如果一切诸佛当中有一个佛不赞叹我,我就不成佛。那么诸佛,除了形式上出广长舌相,内容上称赞不可思议功德,称赞极乐世界庄严美丽之外,真实的内涵是什么呢?
“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。”
真正的目的是干什么?让所有佛刹、所有众生都闻阿弥陀佛名号,闻极乐世界名号。
“发清净心。忆念受持,归依供养。乃至能发一念净信,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,愿生彼国。随愿皆生,得不退转,乃至无上正等菩提。”
一切诸佛何以故啊?欲令众生念阿弥陀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,所以称赞阿弥陀佛。那么一切佛表一个什么样的法呢?表一个忆佛念佛的法。“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”,闻到佛的名字,闻到阿弥陀佛,无量寿佛的名字,闻到极乐世界的名字。那何为闻名呢?发清净心。为什么说发清净心啊?就是说,知道“忆念受持,归依供养”是为清净。闻到这个佛的名字,就能忆念,就能受持,就能归依,就能供养,就能依止,这叫清净心。就是用我们话方便来讲,闻到阿弥陀佛,极乐世界,即能确立念佛第一顺便活着的心,念佛第一,顺便活着。“忆念受持,归依供养”,就是说,何为闻这个名字?归依了,你真能生出归依的心,依止的心了,叫闻名;真能去忆念了,叫闻名;真能受持不变了,叫闻名;真能清净供养了,叫闻名;真能一心回向,愿生彼国了,叫闻名。
因为这么慈悲,大慈大悲,大愿,大雄大力,大圆满,大微细,大究竟,完完全全在我们心上,完完全全给我们设计好一切,完完全全不辞辛劳,没有疲厌,“酬愿度生”,来兑现他的诺言,来成就我们的往生,这样一位大慈父。你闻到这个名字以后,其实真正的慈,是为什么说是大慈父?,因为这样一个慈悲的父亲,我们有没有资格做他的孩子?我们有没有资格和他融为一体啊?有没有?完完全全具足。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啊,具没具?(众:具。)分毫不差呀,都有。是不是一丝一毫都不差呀?(众:是。)只要你现在归依,现在供养,现在念佛,只要你生一念清净,“忆念受持”“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,愿生彼国”,愿意回到我们那个本来的地方,愿意和我们的大慈父在一起,愿意回到我们的极乐故乡,再不承受轮回之苦,再不追逐五欲六尘。
其实,我们本来是不是一体的呀?(众:是。)就是现在迷了,是不是?迷悟、迷悟,迷在里边了,不能出来。等到我们觉悟了,一心皈命了,这个时候“乃至能发一念净信,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”,你如果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了,你是不是还打算留一手,有的回向,有的不回向啊?不留一手了,是不是?所以“所有善根”自然就“至心回向”,这叫净信,这就是真信、切愿、真行,信愿行是一体的,是具足的,愿生彼国,随愿得生,得不退转。这一切诸佛给我们指的路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一切诸佛赞叹的是这一条念阿弥陀佛成佛之路,这叫真正的称赞哪。称赞的这个法门,称赞阿弥陀佛,称赞极乐世界,这是真正称赞的内涵,“十方佛赞”。那么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,生清净,生净信,生清净心,忆念受持,归依供养,发把“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,愿生彼国”。不要再对此娑婆世界有任何念想,不要对此世界的一根草、一段情产生妄想。
大家回味一下,在你通宵念佛过程当中,有没有对此世界的一根草、一段情、一段事还有妄想?还在加固妄想。如果这样,不能得生啊,绝对退转,就跟阿弥陀佛失之交臂,岂不可叹哪!“十方佛赞”,我们要真正懂得十方佛的心和阿弥陀佛的心,是不是一心啊?(众:是。)十方佛的心和阿弥陀佛的心,和你的心,是不是一心啊?(众:是。)不是一心,你要做成一心,好不好?(众:好!)阿弥陀佛。
好,那么到此,我们就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,和释迦牟尼佛的细致的详细的介绍,以及阿弥陀佛的自介,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了解。那么极乐世界,怎样往生极乐世界呢?当然讲了十念必生。那具体往生的情景是怎样的呢?释迦牟尼佛专门介绍了三辈往生。三辈往生,我们今天简单学一下。
三辈往生第二十四
“佛告阿难:十方世界诸天人民,其有至心愿生彼国,凡有三辈。”
说“十方世界诸天人民”,你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,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,大概有三种情形。第一种情形,
“其上辈者,舍家弃欲而作沙门。”
就是首先,第一种人,“上辈者,舍家弃欲而作沙门”。出家了,抛弃了世俗的家,烦恼的家,欲望的家,“舍家弃欲而作沙门”。
“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”
“发菩提心”,讲的是心法。“一向专念”,当然讲的是具体的方法,不随他法,不作他想,不作他念。
“修诸功德,愿生彼国。”
那么,他的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,是何种形式呢?“舍家弃欲而作沙门”。在这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当中,修诸功德,所有功德,所有善根,尽皆回向极乐世界,愿生彼国。
“此等众生,临寿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经须臾间,即随彼佛往生其国。”
说这个出家的人,如果能够做到发菩提心,“一向专念”“修诸功德”,念念回向,“愿生彼国”的话,临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亲自现到跟前,亲自来接引你到极乐世界,亲自来摄受、来帮助、来成就你到极乐世界。那么到极乐世界的情形是什么呢?“经须臾间”,经这么须臾的时间,刹那的时间,“即随彼佛往生其国”。你不用担心怎么到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自然会把你接走,然后你到了其国,到了极乐世界之后,
“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。”
“莲华化生”,自然就把你生出来了,化生出来了。
“智慧勇猛,神通自在。”
智慧具足,勇猛具足,“神通自在”具足,一切具足。
“是故阿难: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,应发无上菩提之心。复当专念极乐国土。积集善根,应持回向。由此见佛,生彼国中,得不退转,乃至无上菩提。”
“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”,就是今世,就是这一世,现世见佛,当生成就,“应发无上菩提之心”。那么何为“无上菩提之心”呢?我们说一切法是心法,念佛的法也是心法。执持名号,什么在执持名号呢?是你的心在执持名号。你的心看似简单,其实具足一切,其实一切都在你的心里边,一切是你的心造的,一切是你的心现的,一切是你的心成的。那么你以什么样的心来执持这句名号呢?你以什么样的心来忆佛念佛呢?“应发无上菩提之心。”
那么何为“无上菩提之心”呢?第一“无上”,体现在你把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摆在无上,摆在唯一,摆在绝对,摆在绝顶,你要到极乐世界。你都把极乐世界摆不到前边,娑婆世界老在前面,五欲六尘老在前面,当然心就不对了。那么大家检讨一下自己,我们念佛的时候,是极乐世界在无上呢,还是我们的五欲六尘在无上呢?你说当然极乐世界无上,要不我念佛干啥?不对,因为这个时候你在念痛,那个极乐世界就没有无上。何为无上啊?任何苦痛,任何灾难,任何障碍都障碍不了你,那叫无上。是不是啊?那个古代人谈恋爱,发的愿什么呢?海枯石烂,是不是啊?海枯了,石烂了,心才变啊。那是发的什么心呢?过去的人为了等约会,在那等着,水过来把他冲跑了,他都不换地方,那是什么心哪?是不是?那你们现在念佛,是一个什么心啊?连这点的影子都找不到啊,找不到。所以我们只有把极乐世界,把阿弥陀佛摆在无上,这叫无上之心。
那其次,我们说厌离娑婆,我们讲把极乐世界,把阿弥陀佛的心,阿弥陀佛的愿,阿弥陀佛的慈悲,无限的慈悲,不尽的慈悲,圆满的慈悲,微细的慈悲,究竟的慈悲,无所不在的慈悲,无所不圆满,无所不究竟,无所不了义,无所不替我们着想,已经把我们完完全全都给想全了、想满了、想圆了,这样一种慈悲,你能不能摆在无上啊?能不能种在你的心里边?你种在你心里边了,那还有东西能障碍你不?就没有了。是不是?那个是无上,娑婆世界就不是无上了,就变成下了,所以自然就能厌离娑婆,“迅离五浊生净土”,厌离,不仅是厌离,还有迅离,迅离五浊,这是为无上啊。那么,娑婆世界的物,娑婆世界的景,娑婆世界的欲,娑婆世界的求,娑婆世界的情,娑婆世界的情感、情执、情绪,娑婆世界的是非,娑婆世界的不满,娑婆世界的怨恨、嗔恚、欢喜,等等一切自然就不是无上了。
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呢?为什么要学得这么微细呢?就是在于我们对极乐世界,要充满这种微细的、无所不在的、深刻的、坚固的、永不退转的信心。不仅相信它的真实存在,而且相信跟你绝对有缘,绝对有份。如果你老觉得自己是个恶人,是一个凡夫,跟你没有缘、没有份,这个心性还是不相应。所以这叫“应发无上菩提之心”,这叫我们的心地。
所以你现在回过来想想,我们为是非所困,为情绪所困,为环境所困,为他人所困,为自己的内心感受所困,为当下的苦恼、苦乐所困,是不是太不值得了?(众:是。)说一句难听一点的话,我打了一个比方,大家听得不开心,把人比喻成蛆,现在好多人就明白了,这个真的跟蛆没什么两样。你要觉得连蛆都不如,就对了。如果我们以这种五欲六尘为乐,以人我、是非、长短,争一高下,竞争等等,以这为乐,去求这个、求那个,去怨这个、恨那个,想这个、想那个,本来我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会合,结果因为你这种五欲六尘之心,争斗之心,去不了,可不可怜?连蛆都不如啊。真是这样。
只有真正地厌离这个世界,厌离这个世界里边的五欲六尘、种种妄想,我们才能真的入寂灭定。如果你能发此无上菩提之心,发此无上之心,这个身体有啥感受有什么关系呀?没有关系了。当你对身体里边发生的一切都能接受,都能至诚接受,都不以为然,都处变不惊,都不在意,都不分别,都不管它的时候,你就证得了身空。
当你不随余法,对修法过程当中再无疑惑、再无追逐、再无妄想的时候,你就证得了法空,法就空掉了。为什么?我只剩下念佛了,只剩下傻人傻念了,当下念、简单念、直接念、安养念,一直念下去,傻人傻念,别人怎么念,环境怎么样,一切一切都没有分别心了。碰到什么难题,就在什么难题当中念佛,没有比念佛更重要了,身体无论变成怎样,就在当下的状态当中念佛,也障碍不了你,身空,法空,境空,一切环境,一切缘起,一切人,一切事,都空掉了,都没分别了,都没妄想了,都没执著了,这就是专念极乐国土了。是不是专念极乐国土了?(众:是。)这就是,不说证寂灭定,也差不多都寂灭了。
那有什么必要产生呢?有什么必要分别呢?有什么必要妄想呢?有什么必要讨厌、嗔恨或者欢喜呢?复有何喜,复有何忧啊?都没有了。所以“应发无上菩提之心,复当专念极乐国土。积集善根,应持回向。由此见佛,生彼国中,得不退转,乃至无上菩提。”这个时候家也不要了,欲也不要了,“舍家弃欲而作沙门”“一向专念极乐国土”,当“发无上菩提之心,复当专念极乐国土”。当然这就是上辈往生,就是阿弥陀佛的亲儿子,阿弥陀佛直接来接,直接带走,一切具足,这为上辈往生。我们顶礼一切上辈往生者。阿弥陀佛。
好,我们再来看啊。
“其中辈者,虽不能行作沙门,大修功德。”
你看中辈啊,中辈和上辈的区别在哪里?一个出家,一个不出家。那么出家了,“发无上菩提之心”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“复当专念极乐国土”。“专念极乐国土”,就是实相念佛,就是实相念佛。当然,一向执持阿弥陀佛名号,也是在“专念极乐国土”,因为阿弥陀佛总持了极乐国土的一切庄严,一切微妙,一切美丽,一切圆满,一切究竟。“其中辈者,虽不能行作沙门,大修功德。”这里给你找了个弥补的方法,不能作沙门出家,不能大修功德,怎么办呢?
“当发无上菩提之心。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”
还是要发这种“无上菩提之心”,还是要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,但是没有办法出家,没有办法大修功德,怎么办?
“随己修行,诸善功德,奉持斋戒,起立塔像,饭食沙门,悬缯然灯,散华烧香,以此回向,愿生彼国。”
那么就是说,你就要以此诸事,来弥补没有出家的遗憾。怎样弥补呢?“奉持斋戒”,你要受持斋戒,你要持斋,要念佛,要受持八关斋戒,“奉持斋戒”。“饭食沙门”,要供斋,要供养,要造塔,要造庙,要造佛像,要供灯,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弘法利生的工作;要供花,要供香,做这一系列的工作。尤其是,你不能出家,你得“饭食沙门”,供养出家的人。还得,这里没有写,还得常住伽蓝。因为这个版本里边,他这里边归纳的呀,其实康僧铠的本子里边,其中就有要常住伽蓝。我说这句话说完了以后,最后你们会怎么想?会怎么想啊?还不如出家算了。是不是?因为你看看,还得“饭食沙门”,还得广修供养,还得“奉持斋戒”,最后常住伽蓝,又没有出家之名,所以常常我讲完这个上辈中辈往生之后,好多男众就给我讲:“师父,算了,不用讲了,我干脆出家算了。”当然了,因为有很多人没有办法出家,没有办法出家怎么办?就用这个方法来弥补。
“其人临终。”
待遇不一样了。
“阿弥陀佛化现其身,光明相好,具如真佛,与诸大众前后围绕,现其人前。摄受导引,即随化佛往生其国。住不退转,无上菩提。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。”
这个上辈的人接引的待遇是真佛,中辈的人接引的待遇就是化佛。下辈的人接引的待遇是什么?化佛也没了,真佛也没了,只能梦里梦见佛,梦见佛来接引你,这是下辈往生。这是讲中辈往生的条件,所注意的事项。那么为什么提出来,广修斋戒,“饭食沙门”“起立塔像”“悬缯然灯,散华烧香”?这一切一切的东西,都来弥补你不能出家的遗憾,都来证明你的心。还要常住伽蓝,你现在不能出家,只能修赞叹出家。怎么修赞叹出家?“奉持斋戒,起立塔像,饭食沙门,悬缯然灯,散华烧香”,常住伽蓝,来圆满你这颗不能出家的心。尽可能地常住伽蓝,尽可能地饭食沙门,尽可能地随喜功德,尽可能地散华烧香,广修供养,奉持斋戒,起立塔像,等等等等,就用这种方法,叫退而求其次。
所以有的时候想想啊,大家常住伽蓝,一心修行,福报大不大呀?(众:大。)你们福报真的大呀。在家还得自己搞吃的,洗碗,是不是啊?在这儿呢,自己都不用搞吃的,也不用洗碗,还甚至不用扫地。你看我们这个伽蓝,真的是圣地呀,最多你就做做义工,扫扫地,摘个菜叶子,洗个碗,还不用天天干,就这么点事。剩下的事有护法管着你,有师父带着你,念佛,听经,闻法,广做功德,大修供养,一切都在佛号的光明当中体现。供养法界,供养众生,成就般舟海会,成就莲池海会,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,好不好?(众:好。)
有一个问题,问在家人能不能上品上生?有的就说“能”。其实能也不能,不能也能。为什么能也不能呢?在家人,极个别的确实可以上品上生,但绝大多数做不到上品上生。为什么?因为在家人,还是缺了一念舍心,没有豁出去,还是有所舍不得。所以这个舍不得的心,就是一个不圆满的心,不究竟的心。但是有的人虽然没有剃度,但是全部舍得了,全部豁出去了,全部供养了,这样的人也是可以上品上生的。
我们般舟有一个示现的弟子叫于明侠,成明菩萨。成明菩萨的往生事迹很多人应该看到了,他在家助念了二十年,他虽然没有出家,其实他的心地早已出家,他所修功德积累,确实不错,是上品上生。
所以不能也能,你真能做到,“当发无上菩提之心”“一向专念极乐国土”,不复随余法,豁出去,舍得,一切放下,虽然种种因缘,头发还没有舍掉,那只是因缘没有具足而已。说这样的人呢,可以上品上生,不是不能,确实有案例。但是,绝大多数人,心不圆满,不究竟故,是不能。所以一定要讲这个绝大多数,这才符合经义,如理如法。那么大家不要生侥幸心,说在家人也可以上品上生,所以都做在家人。当然,在家人也不低人一等,出家人也不高人一等,关键在不在法上,是不是如理如法才重要。
好,这是讲的中辈往生。我们再来看:
“其下辈者,假使不能作诸功德。”
刚才讲中辈了,不能出家作沙门,只能用别的方法来弥补,(就用)刚才讲的“饭食沙门”,广修供养,广种善根,尽皆回向,起塔造像,常住伽蓝等等,“作诸功德”。现在下辈者没有福报,连这个功德也做不了,怎么办呢?下辈者,
“假使不能作诸功德,当发无上菩提之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。以至诚心,愿生其国。此人临终梦见彼佛,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。”
就是说下辈的往生,最主要的,这功德不能圆满,那这个时候心地的圆满就显得更加地重要。心地的圆满,这里特别提了两项,第一项讲“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,以至诚心,愿生其国”。当然这个至诚心没有办法衡量,“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”,体现的就是至诚心。那么“欢喜信乐”,这个真正的欢喜的心,信乐的心生出来了,就能发出无上之心,也能生出一向专念之心。“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”,这个不生疑惑太重要了,真正障碍了你的,是你的疑惑心。真正你常生的,不是欢喜心,不是信乐心,不是至诚心,不是至诚恳切的愿心,是什么?是疑惑心。你把这个不生疑惑作一个重大修行,如果你能做到不生疑惑,你绝对往生有份。当然,你看“不生疑惑”,至少下辈往生有份。真正偷我们功德的,障碍我们修行的,是我们的疑惑心。真正魔力加持我们的方法,加持我们的途径,是疑惑心。你的真正的修行的障碍,魔王通过加持你的疑惑心,来让你的心有漏。心一漏,心有漏,志不坚,力不足;心有漏,就必然有他想,必然有他求,这就是原始点,原始处,分界岭,分界点。
所以这个疑惑啊,这个《无量寿经》可以讲,前半段讲的是让你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生出信心,解决一个难信的问题。后半段讲五痛五恶五烧等等,讲种种,讲“边地疑城”,后边就讲了教你怎么样去惑,绝信。我们每一个人要自己去找,第一,要找到自己的疑惑心把它度掉,奉劝自己不生疑惑。
所以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上讲,如何得般舟三昧呢?释迦牟尼佛说,“常立大信,如法行之则可得也”。后边特别加了八个字,什么?“没有疑惑如毛发许”。你们好好体会,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把“没有疑惑如毛发许”这八个字,加得这么清楚,这么明白?你们仔细思惟,你的疑惑心如何障了你的道,如何漏了你的心,如何减了你的力,如何偷走了你的功德。所以这个疑惑心,是下边要讲的一个重点。
那么我们要进入角色,如果说前半段,你们要削尖脑袋瓜拼命想,怎么和极乐世界挂上钩?怎么和阿弥陀佛挂上钩?你的心怎么进入阿弥陀佛的心,进入阿弥陀佛的心海,进入阿弥陀佛的愿海?怎么样在极乐世界的任何一个细节,找到阿弥陀佛圆满的心地?前半段解决的是这个问题。那后半段呢,你就赶紧啊,前面叫立,后边叫破,不破不立,破不了就立不住,立住了就能破掉,它两个是一体的,不破不立。
不生疑惑,那么我们就要好好想想,怎么让自己能放下疑惑,怎么能把已经生过的疑惑度掉,怎么能将正在产生的疑惑断掉,怎样培养自己不生疑惑的心,不思惟疑惑的心,不管疑惑的心,怎样让我们自己从疑惑当中彻底解脱出来。这是一体两面,你把所有的疑惑都破掉了,已经没有疑惑如毛发许了,这就叫大信,这就叫“常立大信”,立的是一个大信,而且立的是一个常信,“常立大信”。要常常立,去立这个大信,要把这个大信立到经常、永远、永不更改、永不退转的程度,“常立大信”。
所以下辈往生,要去掉疑惑心,不去疑惑心生边地疑城。生边地疑城还是好的,那还是有一念信心在里边。如果你一念信心都没有,那就六道轮回。那么下辈往生,因有“欢喜信乐”故,因“不生疑惑”心故,虽然功德做得不圆满,心性做得不圆满,修行做得不圆满,虽然还是不断地为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、人、事、环境所受累,所累,所困,但是还是经常有一个系念不乱的心,还是一心系念阿弥陀佛,还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,也发了无上菩提之心,只是心和行是脱节的。心是圆满的,行是不得力的,行是少功德的、少力量的。那此人临终的时候,可以“梦见彼佛,亦得往生”,梦佛来接引,“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”。
“若有众生住大乘者,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。乃至十念,愿生其国。闻甚深法,即生信解。乃至获得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于彼佛。此人临命终时,如在梦中,见阿弥陀佛,定生彼国,得不退转无上菩提。”
最后这段非常重要。说如果众生啊,前面讲上辈、中辈、下辈,这里讲内涵。就是说,这个众生“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,乃至十念,愿生其国”,他只有这一念,或者这十念清净,“向无量寿”“愿生其国”,乃至在他的所有的念中有一念的净心,发了一念的心,“念于彼佛”,这一念是真念,这一念是切念,这一念是深念,这一念是真实的信心的一念。那么“乃至”,真正这就是获得一念净心,“发一念心念于彼佛”。只要有这么一丁点儿的东西,“此人临命终时”,临命终的时候像做梦一样能见到阿弥陀佛,也因为这一念的真心,一念的真信,也有机会生到彼国,“得不退转”,见阿弥陀佛。这是讲的这个一念净心的内涵,清净心,还是讲无上菩提之心。你把这个无上的心立起来了,虽然没有无上之行,圆满之行,究竟之行,微细之行,彻底之行,但是还是有机会能往生极乐世界。
好,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往期精彩: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