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02072019《无量寿经》讲记(三)(7)——至心精进第五(11)——学习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
201602072019《无量寿经》讲记(三)(7)

好,我们来往下学习啊。阿弥陀佛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调查研究,策划思惟,反复地修习,修行,复习,学习。

“即摄受已。”

修习到什么程度呢?能够摄受一切佛果,能够超越一切佛刹,“结得大愿”。这个时候再次来请教师父。

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。

这个时候法藏比丘啊,有功夫没有啊?(众:有。)“有”,一说功夫就来劲了。有功夫了,经历了这么漫长时间的修行。

“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,合掌而住。”

稽首,表的是什么法呢?低头三昧,低调三昧,把头低下来。问问我们自己啊,头肯不肯低呀?不肯啊?(众:肯。)肯啊?那我就看着你低头不低头啊。“稽首礼足”,“礼足”表明回归真实,靠脚走路,回归老实,回归真实,扎实,实实在在。就算到了法藏比丘这种修行的程度,这种愿力的程度,“稽首礼足”,扎实,扎扎实实。“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”,这是表程度了,不仅行低调,扎实,恭敬,“恭慎保持”,而且呢,“绕佛三匝”,把自己的心静下来,沉下来。恭敬程度表演到极致,“三”也是尊敬的意思啊,“绕佛三匝”。“合掌而住”,“合掌而住”表明保持,保持三昧,就是我们讲的“恭慎保持”,或者我们讲的温养,都是一个时间的相续相。“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,合掌而住”,这都是给我们表法。稽首表明低头,合掌“绕佛三匝”表示程度,“合掌”表明一合相,表明全部身心,表明一贯如此。“合掌而住”,“住”就是一个相续之义啊,真实之义,不退之义,不断之义,不更改之义。

“白言世尊:我已成就庄严佛土,清净之行。”

报告师父,我已经完成了相应的调研,相应的策划,相应的修行,相应的“恭慎保持”,相应的功德积累。而且呢,已经把它们融会贯通到,看一切佛刹是一佛刹,能超越,能摄受一切佛刹,这个层次,“清净之行”。

“佛言善哉!”

太好了。

这个时候,

今正是时。

说你的境界,你的层次啊,我已悉知、悉见。今天啊,正是你应该宣说你的大愿的时候了。

你啊,

汝应具说。

你把它彻头彻尾地,详详细细地,从头到尾地好好说一说。

“令众欢喜。”

让大家真正能够得到你这个大愿内在的法喜,内在的欢喜,根本的欢喜,不退的欢喜。

“亦令大众,闻是法已,得大善利。”

从你这里边呢,能得到大善、大利、大得、大成。

“能于佛刹,修习摄受,满足无量大愿。”

讲他的愿力成就。

好,我们今天呢,学习了这个<至心精进第五>,这个“至心精进”的第五,首先表法藏菩萨的因地,因地表的是“至心精进”。“至心精进”到什么程度?一个市场调查做了一亿年,观察了一亿年。然后呢,策划设计了将近七十亿年,然后达到视一切佛刹如一佛刹,这样通透的程度,发得四十八大愿。

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,第一个启示,二百一十亿佛刹。就是要我们把所有的难题通通吃掉,不要留下来。不仅要吃掉,还要吃透,不仅要吃透,还要吃光它,不仅要吃光,而且要达到来多少吃多少,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吃,有绝对的把握,绝对的把稳的程度。

给我们修行的启示是什么?破时间相,生难值难遇心。我们这一辈子的勤苦,能超越一百三十四亿年的修行,我们这一分一秒的修行,能积累多少多少劫的功德,是何其珍贵,何其难得。我们要真正学习法藏比丘,“便一其心”,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”,“满足五劫”,“修习功德”,积累功德,这样一个心态。那么我们学习法藏比丘的因地,因地给我们树立了修行的榜样。那么当然阿弥陀佛的发愿,也表明他的因地,发愿之后的修行也表明他的因地,当然四十八愿是核心。

好,我们请求阿弥陀佛慈悲摄受啊,不是挑经,我们重点了解他的因地,因为这个地方因地修行和下边的因地修行,对我们的修行精神非常有感动,先学习一下后边的<积功累德第八>。请大家翻开经文第34页。阿弥陀佛发愿之后,看阿弥陀佛怎么修行的。这对我们来讲,今天作为除夕之夜,在这个世间很难得的日子里,我们学习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,非常有意思。
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