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全部身心念佛

大声念佛

过去祖师每天大声念佛,念到浑身出汗。果公上人在山上念佛,山下十里远的村庄都能清晰地听到念佛的声音。声音是“事”,念佛是“理”。事上马虎,理上就一定不究竟;理上究竟,一定体现在事上的圆融;离开事上的圆满,自称有另外一个理上的通达,纯是无稽之谈。

我们很多人念佛的时候就是不肯出声音,怎么说他都不肯出声音。这么小器,连个大声的“南无阿弥陀佛”都不肯供养,都不肯尽大众熏修之责,没有声音的相应,怎么能与佛心相应呢?怎么能体现你的信?怎么能够说明你的愿是至诚恳切呢?信、愿、行无一具足,无一完备,能糊弄得了谁呢?

大众念佛

一个人念佛是一份功德,一百人念佛,每人都能得百份的功德。大众熏修时,有好多众生都驻足凝听,并深受感动。此声音乃真佛事也,说不定有多少众生因而得度,因而得种善根。大众熏修好比一个大磁场,好比一个大烤炉,好比一个念佛场,正如极乐世界,听到风吹的声音、鸟叫的声音,人们皆悉自然会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万不可只以为是发声不发声,小事一桩而已。大磁场、大烤炉中,再顽强的习气,它也容易克服,容易熏服,容易成形,容易念出瘾头,容易念成习惯,容易融入三昧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大众熏修的力量,远远大于个人单修的力量,可以用“无可比拟、无可替代、无以复加、无可思议”(这)“四无”句来表述于万一。

相应念佛

强调内心与阿弥陀佛的相应;强调内心远离九法界,唯余一念“佛法界”;强调念佛要念出感恩的心(感佛恩,国土恩,感国家恩,感众生的恩),念出一个感动的心,念出一个惭愧的心,念出一个忏悔的心,念出一个出离的心,念出一个深切至诚的心,念出一片大悲的心,念出一个迫切欣求极乐的心。要能真正生出这种种心。注意是“生”出,不是“想”出;不是“应该有”,而是“现证”、“现量”具有这种种心;不是“幻有”、“似有”,而是“实有”这种种心,是谓真念佛,是谓真相应。

要能念诵十声之内能够落泪的力量,要有别人“闻声”而受“感”、而有“动”的力量,是谓相应念佛。既强调念佛时的心态与阿弥陀佛的相应,更强调不是大众熏修、不是念佛时段的行住坐卧、为人处事都能有一个与阿弥陀佛相应的心。如是者,方是真正的行住坐卧不离念佛,是谓真相应念佛。

比如过斋时,有人明明看到桶里没有多少菜或汤了,明明知道后面还有许多人没有吃上,可是就是不肯吃亏,别人只给了半勺,他要了二个半勺,再加一勺。这虽然情有可原,但也确反映在事上还是与阿弥陀佛并不相应。再如绕佛中间休息时舀汤喝,桶内没有多少了,不方便舀,一居士帮助另一居士将桶掀起来,他舀好后,人马上离开,根本不知道对方也要舀汤,也要帮忙,更不用说先给对方舀好再舀自己的了。如此事项与阿弥陀佛肯定大不相应。再如,过斋时需要将自己的碗放到桌子前沿,方便行堂时别舀到桌子上都是。这些小事虽小,但体现的理却不小——事上不完美,理上一定不究竟。上殿时早一分钟,就意味着对佛菩萨多了十份的恭敬;晚一分钟,同样确是多了十份的不敬。

对佛菩萨的恭敬礼拜,就是要在种种小事情上圆满体现。比如行住坐卧,为人处事,上殿好位置让给别人,尽量给别人提供方便,真正随时对别人生出感恩的心、感动的心,等。舍弃这些小事、具体事,另外去找一种恭敬礼拜,一定是非常不圆满、不究竟的。

用心念佛

用感恩心念佛,恭敬心念佛,报恩心念佛,虔诚心念佛,欢喜心念佛,惭愧心念佛,出离心念佛。心心念佛,心心作主,心心相应,心心妙用,心心步向极乐,心心绽放金莲,心心飘扬清香,念出由衷的、自内而外的深深的感恩。当人们静心听你念佛的时候,能够自然生出感恩,生出感动,生出惭愧,生出对佛菩萨及对每一位众生的无上的恭敬,生出强烈的要报恩的情、要出离的意;处于一种浓浓的感恩氛围当中,处于一种厚厚的恭敬氛围当中,处于一种密密的虔诚氛围当中,处于一种深深的欢喜、法喜、禅悦氛围当中,处于一种震撼内心深处的惭愧氛围当中,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娑婆的苦,感受轮回的累,要立即出离的氛围当中,处于一种绵绵的、一声接一声的自然相续的氛围当中。

老实念佛

妄心不歇,不为老实;本愿不灭,不为老实;信心没有决定,没有勇猛,不为老实;是非心、分别心强盛炽烈,不为老实。这个“老实”有非常严格、非常丰富的内涵,不是简单的心理上认为的老实,是事项上的老实。没有事项上的老实,不是真正的老实。

一念念佛,一心不乱念佛。一心才有一念。一念是事,一心是理,事理不二,事理圆融。何谓一心?明悟才有一心,放下才有一心,决定才有一心,无我才有一心。有我,皆是二心。

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