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(201602061540《无量寿经》讲记(二))
◎ 僧团我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精进的修行,大家越来越发现,精进念佛念不下去的根源在于烦恼城及各种欲堑的干扰。我们常常还没有上战场,就被烦恼给困死了,就被各种欲望给抓住了,做了各种欲望的奴隶。所以如果不能破烦恼城,坏诸欲堑的话呢,其实我们念佛是念不下去的。那么什么样的烦恼,什么样的欲望,让我们产生这样的心态呢?我们不愿意这么困倦,我们不愿意这么样的寂寞、孤独,我们不愿意付出这样的辛苦,这就是烦恼。那什么样的欲望呢?我们希望躺在床上,舒舒服服地睡觉,我们希望不要如此的劳累、如此的辛苦,我们希望能够顺从自己的习气,那这就是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欲望。就是心啊,没有降伏,没有降伏我们的心,没有降伏我们的欲,没有降伏因为我们的欲望达不到而带来的种种的烦恼。这些东西,我们的心可以通过降伏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念,来达到满足,达到解决问题,所以破烦恼城,坏诸欲堑。
◎ 那么何为真正的清白呢?不是把这个垢污去掉了,把这个浊恶去掉。五浊恶世,它的本来的面目,是其中的众生,追求啊,外在的东西,向外求,有欲有求,有诤有斗,欲求,诤斗,和各自不约束自己,各自向外拼命地追求,各自自私自利,各自诤斗,导致各种浊恶的乱相,和各种垢污的产生,这是五浊恶世的一个常相。于此常相当中,你能够安住,能够不受其染污,能够显明你的清白,能够出污泥而不染,这就是我们讲的显明清白,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生活和修行的主题。
◎ 你们的学习不是为自己学。你学习的过程,你的有缘求度众生全部都在学,全部都在得,所以你们的行持即为无边诸行,即在成熟无边的善根啊。不要仅仅认为是自己个人的行为,不是这样。你越是把它当个人行为,你越自私,越管不住自己,越狭小,越是把它不当做个人的行为,真正有代表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的心,有代表你的冤亲债主、父母师长、六亲眷属、有情众生的心,有为法界供养这声佛号的心,增加这声佛号光明的心,和成就无量无边众生的心,巧把心来做佛事。你用这样的心地来念佛,自然法喜充满,自然安住当下,自然在当下安养,除此之外,再无他想,再无他思、他欲、他求、他念,只是安住当下,安住佛号,简单安住,直接安住,当下安养,成就法界的念佛盛事,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,成熟无量无边的善根,是为常习相应无边诸行,成熟菩萨无边善根。
◎ 极乐世界的菩萨供佛都是一个重要的修行的内容,作为我们这些念佛行人,要以供养心,供养诸佛心,供养虚空法界心,来念这声佛号,是为供养诸佛。
◎ 念佛是干什么的?把佛念到跟前。只要你念佛,佛就在你跟前,没有另外一个跟前,没有一个物理的跟前。念到一个阿弥陀佛长得给你模样差不多,有血有肉的一个阿弥陀佛站在你跟前,不是这样的。念佛是把佛性,是把佛的心,是把佛的通念到我们跟前,来加持我们、摄受我们、成就我们,是这叫念佛。常念佛,常给佛在一起,那么佛的知见就能慢慢入我们的心,就能破我们的魔见网,它是一个熏修的,慢慢地熏修,必然地熏修的一个过程。
◎ 那么念佛呢,就是用佛的知见,用佛的心量,用佛的光明,用佛的能量,不断地来熏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罪恶之心,有这么多懒惰骄慢习气的罪业凡夫。念佛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熏修,不断地改进,有效地改进,缓慢地改进,必然地改进的一个过程。
◎ 在我们尤其是精进念佛的过程当中,所有的知见都将跳出来充分地体现,各种,你有一想就有一景,你有一念就有一境界。在这个般舟的道场里边,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,但是它能够隐现你的一切世界、一切的境界,你的知见、你的念会表现为世界,表现为境界,表现为境界之相。那么如果你能安住简单、安住直接、安住当下,甚至是以安养的心、具足圆满的心,直接就已经圆满的心来念这声佛号,如果你能做到这样,这个魔见网自然就裂开了,自然就洗涤了。
◎ 何为知?何为见?关于此世界,关于彼世界,关于是非善恶,关于五欲六尘种种知见,那么这个种种的知见,一需要我们直接通过学习经法来清理我们的知见,入佛知见,开佛知见,示佛知见,学习佛的知见,入佛的知见,是需要我们学习经法来完成。那么学习经法的一个辅助的方式,通过学习师父的开示来完成。那么还有一个隐蔽的通道、直接的通道、深入的通道,就是请佛加持。请佛加持最简单,和佛的心最相应的方式就是念佛。念佛得深入加持,有效加持,不断加持,深刻加持,巨大加持的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相续念佛,深入念佛,相续不断,相续到相当的火候。相续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昼夜相续,在这个《无量寿经》、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里面多处强调昼夜相续不断,这里边有特殊的深意。
◎ 他知道这一切万物都是此娑婆世界的表相,这一切万物,当你生至诚接受心的时候,你就能随意自在,当你能无欲无求的时候,你自然随意自在。
◎ 《无量寿经》或者说念佛法门,它是一个念佛成就,是一个众成就。什么众成就呢?我们讲共修成就,众成就。你念佛,他念佛,大众念佛,这个大众念佛是一个巨大的合力,巨大的共振,是一个众成就。
◎ 我们要学这部《无量寿经》的一个重点,就是围绕阿弥陀佛展开的,正说和反说,正说是讲阿弥陀佛的因地是如何修行的。反说是什么?就讲娑婆世界怎样乱的,怎样浊的,怎样恶的,五痛、五恶、五烧,反面,就背面去看,以娑婆世界之苦,来衬托极乐世界之乐。实际上这部经就是两个方面。
◎ 我们现在呢,这个悉令如佛的心非常不够。你有没有“取愿作佛,悉令如佛?”既然悉令如佛,你问问自己对待偷心的态度,对待懈怠懒惰的态度,对待困倦的态度,对待饮食的态度,对待众生的态度,悉令如佛了没有?严格要求了没有?细致要求了没有?如果你能令自己悉令如佛,你自然就有严格的、细致的、无量无边的要求,严格要求。因为你不打算悉令如佛故,你就打算反正我念阿弥陀佛,往生极乐世界,我就作佛就行了,没有自己严格的、微细的、深入的、彻底的、究竟圆满的要求自己,这是心地的不到位。悉令如佛,我们要按照这样的要求来严格完善自己的心地。
◎ 我们太低估我们轮回的力量。面对轮回的力量,我们有太多的侥幸心,太多的侥幸心。我们期望呢,一声佛号把我们接走算了。我们有的说:“我不活了,阿弥陀佛快把我接走吧。”都是赖账的心,耍赖的心,没有一个彻底的改造自我,向过去告别的心。
◎ 何为至心啊?这个心简单,这个心直接,这个心老实,这个心当下,这个心持续尽未来际,不做更改,是为至心啊。这个心没有恐惧,没有挂碍,没有担心,是为至心啊。人有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。把我们这个至心用到极致,那么一切的障碍,一切的困难,一切的逆缘,一切的环境,一切的人和事,一切的景,一切的缘,一切的妄想,一切的知见,一切的弯弯绕,最终都来成就我们这个至心。我们这个至心不变,这个至心精进不止的心不变,这个至心求道的心不变,这个至心相续坚持的心不变。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