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正气、补气、养气问题的回复

修行之气来自几个方面:

一,是心正。端心正念,尤其是严格自律、不急不躁更加不缓绝对不懒、简单直接安住老实的人,将“意无懈时”、“喜乐久习”作为重大必修课的人,其正气方足。心正,则正气凛然。

二,是心态的不急不躁。更加不缓,绝对不懒,心态的“笃悠悠”“淡定从容”“举重若轻”的状态,能够令气正定、令气积聚不散乱。感恩三昧的心态非常重要,具足感恩则具足外援,不具足感恩则不受用外援。急躁则气必不自如,以心领气,气之造作,必易衰竭;缓散则气必不自聚,气乱则必要夹杂,进退失据,不能成事;懒惰则气亦必懒,懒惰之气,必不充分,必然下堕,难得久用,难得精准。

三,是行法时的唱养结合。行养结合,明暗结合,这是令气不散、不乱、少耗,甚至增益的关键。尤其是行板与滋养的结合,对气的长养非常关键。

如果过分地渲染、造作,再加过分地坚持,必然长期耗气,令气耗竭。尤其是苦熬活熬地坚持,勉为其难地坚持,特别耗气。

我们的长时间念佛,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而是勉为其难地坚持,容易造成耗气甚至气竭,所以乐行般舟、喜行般舟就非常重要。若心里不能乐、不能喜、不能觉喜觉乐,则真成为苦行熬行了。

四,是用气方式的不足。

或则吸气不足没有气源,或则气不跟脚、不在节点,没有共振、没有补充;

或则吐气时敛字诀用不到好处,过分耗竭;

或则急着吼气,气必耗散;

或则行板时咬不住节奏,打不起精神,徒劳费气,不得补充;

或则从未请佛加持。

过分表现音声的心,容易过急用气;

过分散缓乱的心,容易散气乱气,气无力而且易变易退。

声随气,脚随气,端身正念亦随气,节点共振亦是随气,则内行内用自一合相。

心定与气定合,则身心俱定,内外俱和;

心不定气必随心,气没有定,自然身心不定。

心定合于气定,则自然合于法界,和于大众。气定其实就是法界节奏之定,气真正定了,才是真正的稳定,身心俱稳,融于法界内在之稳,心和气自和,心和于气才为真和;心定与气定合,方为真定;离开气定没有单纯的心定,没有声定,亦没有身定,更没有内定。

五,是饮食不足,亦可能造成耗气甚至气竭的情况。

饮食不足的情况有:或则厌食、或则消化不良。

饮食不足的补充方式,日中一食者,必须适量摄取食物,过分贪摄不对,过分少摄也不对。心态稳固,正气凛然、行法圆润的人,日中一食无碍气血的圆融。素食、汤食,少欲知足的人,其气易足,其气自和。

我们现在念佛的行动量,常态下比较适合早饭+午饭,个别晚饭最多喝点粥、软食。当然对于消化不良的人,还是需要三顿圆补的。气血不足者,大多还是属于心态不正、不坚、不实,身见严重,行法折扣者,不是饮食的问题更不是补药的问题。

 

呼吸之法的要点

一,是逆腹式呼吸。

二,是收腹、提气带身。

三,是微步、细步的配合。

四,是吸得饱、等得够、吐得快、踩得准、咬得住、夯得实、敛得快、收尾闾。

五,用的是具足势能又不急躁更不拖沓的哼气【用的是“大声喊悄悄话”的劲】。

六,踏下时用的是瞬间的顿劲、爆破音、短促音、戛然而止的收敛音。

七,等的时间不太长,太长则散;不能太短,太短则急躁无力;不急不躁势能充足。

八,不要急!吸气不急才会充分、才会不累,等得不急才会从容,音咬得住节奏,呼吸才匀和自然,音起不急才是淡定;

九,呼(吐)气要在落地瞬间快速吐尽【不要形上刻意造作,以意瞬间快吐即可】。

十,心要自然地摄住每个细节,心完全含摄在每个细节当中,神形合一,自然专注,不着痕迹。

心要用在细处,落在细处,摄于细处,养于细处,发于细处,专于细处,同于细处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