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为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,我们有一个老般舟啊,这个太重要了,一会儿我们找两个人啊,圆L和演L菩萨做一个分享,那么这两位菩萨非常……演L菩萨呢原来行般舟行了70多天,行的非常好,但是没行究竟。结果呢,就后来一句佛号不念,他现在实现转换,一会儿他给分享。圆L菩萨呢得的是……你们这儿DYS都应该熟悉的,她怎么样走出困境走出沼泽地,我们让他们俩先做个准备啊。那么我们最好思维一个重要的问题:怎么样落实我们的行?怎么样让我们的心,和这个克服懈怠懒惰的心,这个怎么样,心、行怎么相应?这个是必须解决的问题,不能回避啊,回避没有用,回避无效。回避有效没效啊?回避没效,因为还得落入轮回里边去,当你真正能够战胜自己的懈怠懒惰,真正能战胜自我的时候,战胜自我什么东西啊?就是战胜自我的懈怠懒惰,就是为难自己嘛,当你能战胜自己的时候,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: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我为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。我们有一个老般舟,跟师父跟了两年,跟的非常不错,年轻人,很庄严,是个女众。后来因为年轻人呢,想法又比较多,知道吧?年轻人想法多,变数就多,不像年老的人,他不变的。年轻人想法多,就回家了。一回家,我告诉你啊,般舟的常随众或者精进众如果你一旦不精进的时候,业障会现前的,还有就是你特别精进的时候业障也会现前的。那么业障现前,其实是提供了一个消业的机会,如果你迎难而上,难行能行的时候,你的心可以无限的提升,当你的心提升的时候,业障会往下减,知道吧?所以这是给我们一个消业障的机会。有的就问了,说我行了般舟这么精进,为什么家里出这个事儿,出那个事儿,其实都是好事,行了般舟啊都是好事。
那么我一会儿解释这个问题啊,为什么是好事儿呢?因为业障现前了,只要你心力够强就能转业障为妙用,转烦恼为菩提。知道吧?转业障为功德,因为这个业障啊如果你能超越它,如果你能至诚接受它,在他至诚接受的前提下,在业障当中念佛,你就圆满的是功德和修行。如果你不克服业障你就被业障转了,就做了业障的奴隶。表面上你在烦业障,其实业障把你控制住了,其实是业障把你控制住了,你都不知道,是不是啊?你还觉得你多高明,是这个意思哦。
那么我们讲啊,好,我就讲一个真实的案例。这位大德行了两年般舟,就是行般舟很老资格了,然后跟师父跟了两年跟的非常好,但是呢年轻人嘛心就蠢蠢欲动嘛。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,在般舟里边呢,第一她会消除自己的业障,会接触很多心眼非常好的男性,知道吧?她心里就会有活动啊,等等一些情况我们就不讲。这位大德心就动了,就回家了。结果一回家以后,你看多可怕啊,一年的时间不到,业障现前。原来生孩子的时候呢,有这个毛病好了,现在业障现前的时候这个毛病出来了。出到什么程度?她身上的一个器件85%都烂掉了,全是脓水,就一年的时间不到啊,这个是不死的癌症,说会一直会往里烂,烂掉85%。她就去医生那看,医生说这个得切掉。她妈妈就骂她啊,你怎么去见阿弥陀佛?叫你跟着师父不要回来,你偏偏自己跑回来。阿弥陀佛,见到阿弥陀佛你身上少了一样,你多丢人!就骂她。她也没办法啊,医生说开刀,切掉。她说那就切吧。医生一查这个血,血指标,这个血的指标啊不合格,如果切掉以后有生命危险,不好切。那么再加上她妈妈骂她难听,就把这个人自尊心骂出来了。因为什么呢?她原来的身体的毛病啊非常严重,生孩子没生好,这身体啊半边身子热半边身子凉,哇,这个身上没有一块舒服的地方,痛苦啊。后来行般舟全部行好了,行好了。行好了以后……
就讲他们这个家里面氛围是非常浓厚的,善根是非常深厚的。结果这位大德还是有善根嘛,说又不能切,吃药又不管用,然后妈妈又骂,想想见阿弥陀佛确实也没面子。说怎么办呢?豁出去,豁出去,反正也死了,就不想好了,想好了也没有用啊,豁出去吧,豁出去了,就念佛了。那个医生给她拿了半年的药,让她半年之后来复查,她吃了一个月,这个药上就讲,伤肝伤肾。她说又伤肝又伤肾我吃它干啥,吃了又恶心,啪! 扔掉不吃了。结果念了,她就不管它了,就豁出去就一心求死了,求往生了,念了一年,念了一年。念完一年佛了,唉,突然说去检查一下吧,去体检一下,检查一下,找那医生去看看。医生说,没死,医生说:哇!他说你这个怎么长的这么好啊,比你年轻的时候长的还好,说:看我这个药管用吧。她说你这个药,我早就不吃了。呵呵呵。
你们想想看啊。我问大家一个思考题,为什么她回家一年的时间不到,这个东西烂掉85%?又为什么当她决心念佛的时候,一年时间它能长回来,长的比年轻的时候还好,为什么?心,这一念,原来,退惰的一念,导致85%烂掉,现在不退的一念、精进的一念、行持的一念,长回了比年轻的时候还好。清楚了没有?是不是唯心造啊?(掌声)你看你这一念重不重要?不要认为懈怠懒惰没事,是不是这样?
反过来讲啊,这个行法,你对自己的要求重不重要?非常重要。当死亡,你一心求死的时候,这个时候的心是最老实的,是最能至诚接受一切的,是最老实的,是最精进的,是能抓住一切时间精进的,明白了没有?这个才能解决问题。
摘自《心行相应 稳固修行》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