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佛! 前面讲贫富,是指物质条件的差异。贫和富,围绕物质条件,我们会产生种种疑惑、种种妄想、种种颠倒。贫富。
贵和贱,是我们相互关系程度的种种迷惑和妄想。在行法过程当中,念贫、念富、念贵、念贱,都会导致种种疑想、种种疑惑、种种插曲、种种障碍、种种中断。都属于源自贫、富、贵、贱。
尤其是这个贵和贱,贵和贱的问题处理不好,这个心就不能安定。你们想想看,我们很多人,作为常随众而言,尤其是作为出家众而言,尤其是作为我们般舟僧团的出家众而言,这里可以说,世间的任何的乐没有,也没有钱,也没有名,也没有其他的任何的东西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足以保障,当然我们物质上是有保障的。
这么一些人聚集在一起,贵贱的问题、贫富的问题好办,因为大家都为出家人,都为修行人,不计较贫、不计较富,这点还好办。当然,作为般舟僧团,未来的弘法实际上有一个难题,就是贫和富的问题,尤其是受大戒回来之后,这个接受供养的问题,处理得好,不影响修行。如果处理得不好,对修行的影响极其重大!
贫和富、贵和贱的问题。那么,一旦受大戒之后,当然绝大多数人,都会想着成就、想着解脱。如果以成就和解脱为主线,那就非常好办,不会生出很多其他的枝节。很多人有弘法的想法,世间的名利思想都体现在出家的生涯当中,想有自己的庙,想自己说了算,想按照自己的主张来实行,……,这些都属于贫富贵贱的范畴。
这些东西如果处理不好,你的思想意识戒不会清净,不清净故,众生就多,众生多了,你就不能得法、不能得益。属于贫富贵贱的范畴,这说远了。
作为戒清净,这个戒清净最难做到的就是供养清净。供养清净如果做到了,人没有任何的负担。如果供养清净做不到,这个地方会腐烂人的身心。
讲贫富贵贱的问题,这个是未来的问题。作为当下,我们最难的一个问题是作为执事要参与管理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可是,管理人的管理意识强了,大家在一起就会觉得规矩太多,有些别扭。这里就是一个贵和贱的问题。贵和贱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平衡,没有绝对的公平,也没有绝对的合理。
执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。作为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僧团,各种各样的执事都有。一个人,如果你做不到不念贵贱、不念贫富、不念好坏善恶,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在僧团众人的相处当中就不得自在。在众人相处当中,在贵和贱当中要得自在,最重要的是降低自己的身段,保持谦虚、谦卑、谦逊、恭敬的状态。
如果你是谦虚、谦卑、谦逊、恭敬的状态,如果你是不怨天尤人的心态,如果你是一种至诚接受的心地,如果你是一种能包容大海的胸怀,那么你不会念贵、不会念贱、不会念公平不公平、不会念长短、不会念善恶、不会生烦恼,你的心就是一个确定的心。
如果你这里边念高低贵贱,别人对你好了,对你坏了,瞧得起你了,瞧不起你了,对你是否公平,整个是否公平。如果你念这些问题,必定导致烦恼重重。而这个东西是你现前最现实的缘起。因缘起,因缘散,这个因缘必定存在。
这个因缘你度不掉,你就会起一系列的因缘。缘起度不掉,那么围绕这个缘起种种攀缘就会产生,种种连续剧就会开始。这一切缘由的根源在于念贵、念贱、念贫、念富、念大小、念长短、念好坏、念善恶、念美丑、念我是否被公平待遇了、念我有没有起码的尊敬、念我吃亏了,还是没有吃亏,等等,都属于念。
那么这个贵贱的意识不去除,你要想得自在,当下、现下就不得自在。因为现下可能不是一个执事来管理。这个执事管理的过程,管与被管的过程,必然是一个要生起烦恼的过程。那么,作为僧团来讲必须有管理,管得不对也得管,这叫有管理。如果没有管理就糟了。当然,僧团,如果作为一个正法的僧团,就算他管得不对,它也会不断地自我改进,它会是一个前进的状态。
可是,你这就是对大家、对僧团首先的贡献,就是每一个人要服从僧团的管理。绝对的服从才能产生绝对的战斗力。军队要讲的第一条,一切行动听指挥,所以军队的组织性、纪律性、战斗力是最强的。作为僧团,寺院的管理也要强调有接受管理的心,大众有接受管理的心,僧团才能兴旺。僧团的根在大众,大众的根,其中最要的一个根,就是要接受僧团的管理。那么接受僧团的管理,就是说要付出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。
那么这个心地的调整非常的重要,这个心地你具足了,就可以说能够去除你百分之八十、九十的烦恼;如果这个心地不具足,这个心它就会起来下去、上来下去,就会生出很多的烦恼、很多的妄想、很多的疑惑、很多的情绪、很多的业障,都由此产生,所以服从管理的心地非常重要。
作为执事而言,这个执事的心非常重要。执事在管理的过程当中,如果体现的是一个慈悲之心,大家非常乐意接受;如果体现的是一个呵斥嗔恨之心,大家就很难接受。也可以这样讲,执事的修行非常重要,我们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三字诀里最后有一句“加慈哀。于一切。”这就是修行。
“加慈哀。于一切。”管理明明为他好,你还得细致、还得耐心、还得谦卑、谦逊,甚至还得有点低三下四、还得有点求人的味道。那么“加慈哀。于一切”就非常重要。
这是执事的管理。执事必须是慈悲之心,慈悲、慈哀能度化一切。如来如何度人呢?慈悲度人。如来有没有管人呢?他不管人,慈悲度人。是“加慈哀。于一切。”是以慈悲心来管理,和社会上的管理不一样。但是执事太难了,执事最难,还得管,还得慈悲,既要慈悲还得管,所以这个里边的平衡非常难掌握。但是要有慈悲心,慈悲心的话,就非常容易摄受人。
你比方说,我们在重庆的时候,我们大家有功课,就是那个做仪轨的本,每个人放在那以后,大家稀里糊涂就都拿走了。因为常住,比如说只有四五十个人,但是那天来了四五百人,所以这个功课本呼啦就没了。这一没了,我们的主持方就着急了,就出来管理了,说你们谁拿走了?赶紧拿回来,不拿回来犯盗戒,你们偷东西呀!
你看,在回向的时候,这种气氛就非常不合适。其实大家有的属于不知道,有的属于稀里糊涂就把这个功课本拿下去了,要有慈悲的心、宽容的心。
你给大家讲,首先给大家说一件小事。这个仪轨是常住用的,不多,希望大家把它留给常住,常住来使用能够服务、利益更多的大众,大家不要不小心把它带回去了。带回去了,就妨碍了常住,从法理上来讲,不小心就犯了一个盗戒,大家千万小心,不要因小失大,帮助我们管理,然后走的时候,记着一定把这个东西交上来。谢谢诸位菩萨的慈悲关爱。
如果你这样讲,大家就很容易接受,那是一个慈悲心,是一个宽容心。如果前面那样讲,怎么搞的,谁让你们拿的?怎么没经允许就拿走了,这是犯盗戒的,可是不得了啊!赶紧给我拿回来拿回来拿回来!你看,这就是说是一个心地,要慈悲心。(未完待续)
摘自《行品第二(第六讲)_般舟三昧经》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