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地决定心念 心地念佛

心地决定心念。你处于什么样的心地,就会有什么样的心念。真正念佛的是你的心地,不是你的念。你的念其实是你心地的自然流露,不要把流露出的东西当做源本的东西。

老太太处于求佛菩萨保佑平安、保佑健康、保佑发财的心地。弄点香蕉、苹果、糖果供供,可能最终还带回去给孙子当供果吃,永远是求佛的心地。虽然有念佛的成份,但绝对不是念佛。嘴巴喊多少声阿弥陀佛,苦行行多少时间、距离,绝对还是在求佛、求福。

世人有事、有难、有灾了,赶紧烧香、磕头、做佛事,无事不来,慢慢淡忘。或以老了学佛、现下享受的心态,行不学佛、不求证之实。这些都是在求避难、求免灾,也不是学佛的心地。

世人以每天能诵多少遍经、磕多少头、拜多少庙,或能坚持一两个小时为满足,甚至感觉自己已经很不错了。内心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贪嗔痴五欲六尘的不平衡境地。即使做功课了,也还是在念“多少遍”,念“多少个头”,念“忏悔”,念“消业”,念“业障深重”,念“清静”,或我与俗人多么的不同。有的特别喜欢苦行,因自己能苦行、常苦行故,看这个不顺意、那个不顺眼,瞧这个不如法,看那个不正法,其实是个我慢心、裁判心,其实是在念“苦行”、念“不平”。

有的在树洞里拜忏超过十几年了,还是感觉不把握,好像在念“把握”。磕大头、十几年拜忏,都不能生出障尽业消的心。障不尽、业未消的心不是一个无有挂碍、无有恐怖的心,本质上还是在念忏悔。

有的行般舟九十天了,问曰:“收获如何?”答:“我在破睡盖,很有心得,不过这个睡盖真是顽固。”的确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在“破睡盖”,喊得震天响,踏步念佛踏得就差地动山摇了,好像般舟是为破睡盖,又好像一直是在念“破睡盖”似的。直到今天差不多又两个90天过去了,还是经常听他在念,“我要破睡盖。”这种情形,就是嘴巴一天念17个小时的佛号,又何曾处于不念“破睡盖”的境地呢?

打坐的----念我打了几个小时;经行的----念我经行了几天几夜;念佛的----念我又念多少万声;寻师的,在念我又得多少知见;阅藏的----在念我又得多少多少法喜;出家的----在念我又度多少多少众生;布施的----念我如何如何不贪不悭,如何又舍多少钱财,是别人所不能;放生的----念我如何如何珍爱生命,如是等等,虽然有的积累无穷不尽善德、福德,但的确较少,甚至没有“功德”的成分(如当年达摩祖师说梁武帝修庙供僧无数而无丝毫功德一样)。所有种种,其心地都的确还有老大老大的差距,都还不是究竟意,都还是不可能圆满究竟、解脱自在。

家师上常下福大和尚说“现在一般的不是在念佛,而是把阿弥陀佛当做一个数字在修禅定。”就念佛本身来看,其微细层面也很丰富多彩。好多情况下,看样子精进的,在念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……”,其实,“念”的是净土如何殊胜,“念”的是保我往生,“念”的是娑婆太苦,念的是我要出离。有我、有娑婆、有苦、有乐、有往生,还都在有无层面,都在生灭层次,都在有求状态,都还不是第一义谛。正如家师所讲“现在人们误解了,以为念个不停就是在修净土法,不闻弥陀名号,信即不真,一切皆假。”

那么应该处于什么样的“心地”呢?这个很难表述,也非语言可以表述。唯恭敬、真诚、至诚、克诚、无我、无住与佛相应、感应道交者或可“自知”,把我丢掉,把此世界全部放下,无求无欲、无住无为,或就处于“佛地”了。不过,语言这种东西,任何表述都着痕迹。唯心受之、感之、应之,可以觉之,可以和之,可以同之。

可是不通过语言又如何与人沟通交流?如何表述所谓“心地”呢?要表述的时候,还是有强烈地“念心地”的成分。一假一切全假,就不是究竟第一义谛。那个东西,真的无法说,不可思议,不可言谈,不可测度。那怎么办呢?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,吾强之为名,字曰道。”

勉强表达其为“心地”吧,我所体证的不同心地,勉强表述如下几个方面,敬请各位大德善知识参考指正。

不动地:面对任何处境、任何境界、任何缘起、任何不幸、任何名利,身处任何状态(饥饿、疾病、被辱、误解等等),皆能如如不动的心地。诸行无常是常。一切如过眼烟云,虚幻不实。因缘即生即灭,无非如如而已。任你风云变幻,我自巍然不动。

慈悲地:视一切有情如子,容一切差异分别,悯一切有情游戏,帮一切有情出离,等一切有情觉悟。慈悲无限,悲悯无尽,大慈大悲,大圣大慈,绝慈绝悲绝悯,还处平和地。

利他地:视一切有情同体,利一切有情诱导,助一切有情出离,无我可欲,无我可求,无我可事,为利他而行,随缘度化,一切天成。只有利他事,更无别样情,利他即我事,我事即利他,是谓利他地。

无畏无悔地:一切疾病可以接受,一切灾难可以接受,一切辱损全盘接受,一切变故都无所谓,一切处境皆悉平等,一切缘起平等随之顺之、秘密待机诱而导之,一切机会不急不缓等而用之,是谓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事、一切境、一切变皆无畏,皆不悔,皆能平等接受,皆能平等“念佛”,皆处如如不动,是谓无畏无悔地。(你有畏有悔,就一定有挂有碍,你有挂有碍,一定会念“挂”、念“碍”,是不净念。)

决定地:于佛法生出绝对绝待决定信心。外不染万缘,内一心不乱,心一等念,如如不动。于一切境界、一切时间无生,一切对境当中,都不起心动念(不起染心,不动本念)。唯一信心,绝对信心,决定信心,一信一心,亘古不变。(一信才能一心,有欲有求皆不能一心,欲求者,信散乱之源也。)

平和地(无诤地):一切随因果而受,都能平和接受。此身无非是业报身而已,不想受报的愿及一切努力于事无补不说,还加重实报。一切境界、一切缘起都能平和接受、不被所转。于平和中、平常中,以柔软心决定往生。于一切众无诤,于一切事中一切时内无诤。

寂静涅槃地:此身的一切再无所谓,娑婆世界的一切再无所谓,一切众生、一切亲朋好友再无所谓,一切世界变故再无所谓,一切心、一切念、一切欲、一切美丑、一切善恶、一切是非、一切长短、一切生灭再无所谓,唯大寂静,唯无生无灭,唯无来无去,唯赤溜溜,光祼祼,本本然,自性如是,如斯如是,如是如斯,如是如是,是谓寂静涅槃地。

五欲六尘染垢地(分别地,计较地,执著地):色香声味触法兴盛地,贪嗔痴慢疑飘泊地,财色名食睡饥饿地(财色名食睡永远处于饥渴地,富贵如皇帝还是饥渴于“朕的皇室如何永固”),变幻无常追逐地,游戏无尽无聊地(如年轻人热衷于电子游戏,无明无夜无早无晚,痴迷痴狂不能自拨,明知如梦亦要做下去,无怨无悔),如梦如幻毒瘾地。(知道如梦如幻,无聊透顶,亦是毒瘾难收,贼性难改,还可能“此心”无悔。)

忍辱地:有辱能忍的心地。

持戒地: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心地。

精进地:能够主动精进、不放逸、不懈怠的心地。

布施地:能够主动施舍、主动放弃、少欲知足的心地。

禅定地:能够深处禅定状态、外不染外缘(对境不起)、内一心不乱(一念不生)的心地。

般若地:能以出世间智慧应对任何世事。

 

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