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,请打开经本。各位大德,各位比丘,各位居士大德,敬请打开经本第19页。
我们上堂课共同学习到:
“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,志愿深广,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,功德严净、广大圆满之相,应其心愿悉现与之。”
“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,志愿深广,即为宣说”,是应法藏比丘的心愿,应机说法。我们得不得法,问自己有没有求法。我们问自己的心,佛的心应我们的心而现,在这儿世间自在王佛的心,应法藏比丘的心愿而现。怎样现呢?“悉现”。“悉”,表示皆,都。所有都现给他,通通都现给他,通通透透,明明亮亮,明明了了,绝无隐瞒,绝无遗漏,“悉现与之”。这是因为法藏比丘的心圆满、究竟、微细、深刻故,所以感召世自在王佛,为其“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,功德严净,广大圆满”。不仅去看这二百一十亿佛刹,而且仔细地显示其内涵,功德的严净,广大之圆满,显示其数量之广大,内涵之圆满,功德之严净。
那么“悉现与之”,“现”到什么程度呢?令法藏比丘:
“皆悉睹见,起发无上殊胜之愿。”
“皆悉”,“皆”是一个程度词,“悉”也是一个程度词,“睹”更是一个程度词,“睹见”。清晰地,明明白白地,详细,深刻,微细,随其所愿,“皆悉睹见”。
见到什么程度呢?令法藏比丘,见到了,见通透了,见深刻了,见细致了,见全面了,令法藏比丘发起“无上殊胜之愿”。把它彻底地消化吸收,融会贯通,“起发无上殊胜之愿”,超越二百一十亿佛刹,“功德严净”,“广大圆满”之殊胜,之无上,之大愿。
“于彼天人善恶,国土粗妙,思惟究竟。”
把里边全部搞通了,不是一遍搞通,是“经于亿岁”,经上亿年的时间来“思惟究竟”。
在此基础上:
“便一其心。”
这个“一其心”很有意思啊,“便一其心”,就一个心,不复随余法,不复随余愿,不作他想,没有疑惑,决定信心,“便一其心”。这个一心,
“选择所欲,结得大愿。”
根据二百一十亿佛刹具体状况,“国土粗妙”,“天人善恶”,“功德严净”等各种情况,“便一其心”,融会贯通之后,一心关注,“选择所欲”,提炼出来,“选择所欲”。“选择所欲”,这个“欲”表现为什么呢?“结得大愿”。那么接下来一章呢,<发大誓愿(第六)>,讲四十八愿。通过四十八愿,我们可以见得阿弥陀佛的愿心,明白阿弥陀佛真实的心地,“结得大愿”。
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。”
这个时候啊,法藏比丘怎么用功呢?先是详细调查,深入观察,微细思考,融会贯通。之后呢,“便一其心”,一心,“选择所欲”,发四十八大愿。发愿之后,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。”把自己的愿力,和二百一十亿佛刹的“清净庄严”,“广大圆满”,完全地融会贯通在一起。到什么程度呢?
下边讲:
“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,功德庄严之事,明了通达,如一佛刹。”
把这二百一十亿佛刹能够明了通达到一个佛刹,融会贯通(到)一个佛刹的程度。就像我们人呢,熟悉自己的鼻子、眼睛、手和脚一样,没有一处不熟悉,没有一处不清楚,没有一处不通达。那么用功的结果呢,是把它融会贯通成一体。
“所摄佛国,超过于彼。”
这二百一十亿佛刹,就是所有佛刹的代表,把二百一十亿佛刹融会贯通,彻底地、圆满地、究竟地、微细地、深刻地、通透地贯穿为一体,等于是清楚明了所有佛刹,并超越一切佛刹,是这样一个结果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?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。”
“精勤”这代表用功的程度,精,专精,精益求精,专业,精准;勤代表勤奋,勤苦,勤劳,反复不断,没有止境,毫不厌倦,勤奋。“求索”就是一心求索,系念不乱之义,“精勤求索”。恭是恭敬,保持恭敬。慎,慎独,用慎独的方式,慎,谦卑,谨慎,然后严格地约束自己,生怕自己犯错,慎。“保持”是指时间状态,“恭慎”是指心里的状态。“精勤”是代表用功的方式、程度,“求索”表明一心系念不乱,“保持”是时间的状态。“修习功德”,这个时候呢,修习圆满功德,“修习功德”。这个“恭慎保持”,“精勤求索”,不是一般的求索,不是一般的保持,是得广大圆满功德,微细功德,深刻功德。那么修习功德还有一个时间的状态,“满足五劫”,五劫的时间。
一般我们都讲大劫,说阿弥陀佛成佛十劫,十大劫。因为在法界当中啊,时间的观念和我们的观念不一样。我们的观念呢,现在是论天,最多论年,论小时,这是一个微小之相。那么为什么讲这个无量寿呢?为什么讲这几劫几劫,大劫呢?就是要破我们的时间相啊,破我们的时间相。为什么说阿弥陀佛,法藏比丘“经于亿岁”观察思考,经于(五劫),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。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”。这是讲的前一小段,后边讲发大愿,再后来讲“积功累德”修行,“圆满成就”。这些东西通通是破时间相。
可叹我们大家时间相太强了,通宵念佛(的时候),天怎么还不亮啊?这一个小时怎么这么久啊?等等等等,都是时间相。通宵念佛就要培养我们不去管时间,爱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亮,这时间慢点儿走才好呢,因为我们看重的是念佛所积累的功德。只有时间念够了,不急不躁了,我们才能圆满我们的功德。(破)时间相很重要啊,破掉,破掉以后……时间相破掉了,从容不迫了,不急不躁了,这个功德才开始有,才开始(有)功德。
所以我们要知道啊,这些就是来破我们时间相的。我们要把我们的时间相、思惟相啊,拓展到几大劫、几大劫,无量寿、无量寿,这样去想。我们要深深地知道,你们的每一秒钟都代表若干大劫,若干大劫。是不是啊?不敢吭声。(众:是。)你每一秒钟的精进,每一秒钟的庄严,就成就你若干大劫的修行,是不是这样?(众:是。)有没有啊?(众:有。)要有这个时间相啊,你就宝贵当前的时间了,没有比这更深刻的了。
我以前给大家算过账,你多念一声佛号,最少将来能多一尊化佛,一尊菩萨,一位天人,一位声闻大众来接引你。你要往上品上生的列车上靠,靠上去就有无量化佛,无量菩萨,无量声闻,无量天众来接你啊,来接你是真实不虚的呀。你们想想看啊,阿弥陀佛,观世音菩萨,大势至菩萨,带七宝宫殿,携金刚台,放大光明,共同放大光明,照触汝身哪!这堂课你们要不要上啊?(众:要。)为这堂课能不能付代价啊?(众:能。)能不能付每一分每一秒的代价啊?(众:能。)别开玩笑了,真的你们在开玩笑啊,开自己的玩笑啊。你真想清楚了就是这么个账,我们分分秒秒重要不重要啊?(众:重要。)你把这个分分秒秒和那个劫数挂起来,和你的七宝宫殿、金刚台挂起来,和无量的功德挂起来,和无量的庄严挂起来,和无量的扎实,扎扎实实啊。
你想想看啊,你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夯实你的七宝宫殿,都在圆满你的金刚之台,美不美呀?(众:美。)得(dei)不得(dei)啊?(众:得。)我看你们也不美、也不得。美不美?(众:美。)得不得?(众:得。)真是这样啊。你每踏一步,每念一声,要有这个美,要有这个得,美不美?(众:美。)得不得?(众:得。)欸,就对了啊。这样念佛的时候就有欢喜心了,就有难值难遇心了,就有老实心了,就有不急不躁心了,就有不缓的心了,就有舍不得的心了。你们有没有真正意识到你们在造你的七宝宫殿和金刚台呀?(众:有。)干真的啊,不能玩假的。
你说你来到这个清净庄严的坛场,不造自己的七宝宫殿、金刚台,和接引的力量,不储备自己接引的光明,你再懈怠,你再懒惰,你再随顺自己的习气,你再烦烦恼恼,你再看是非,你再闹情绪,你再超越不了感受,多丢人哪!丢不丢人啊?(众:丢人。)真的是丢人哪。如果你能把这句话真正地吃在自己(心里),吃透了,放在自己的心上啊,哪能不精进啊?哪能不修行啊?哪有困难哪?都不在话下了。
善用其心,降伏其心啊。如果你的心有这样的时间的观念,功德庄严的概念,超越时空的观念,和未来挂钩的观念,和对阿弥陀佛充满无上感恩、恭敬的心,你的心啊,用这些心来调柔,用这些心来降伏,用这些心来洗涤,你怎么能不是一个佛的心呢?这些垃圾怎么能洗不掉呢?这些染垢怎么能存得住呢?你仔细想一想。阿弥陀佛给我们示现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”啊,五大劫啊,那后边积功累德就不知道多少劫了。
说到这个劫数啊,我们今天再给大家稍微展开一下。大家一直以为啊,这个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国土庄严,今天给大家揭露一个秘密,我们来看一段啊。
好,这里来了啊。这个《悲华经》啊,讲阿弥陀佛前世,法藏比丘再前边,他是一个转轮圣王。这个转轮圣王呢,贤劫千佛,大家都知道贤(劫),为什么叫贤劫呢?因为这一劫啊,会成就一千尊佛,是谓贤劫,这一劫。那么这一劫要成就一千尊佛,这一千名菩萨呢,当时在《悲华经》里发愿,那么阿弥陀佛呢,也是在这个里边发愿。那么我们今天告诉大家,你就体会其中的时间概念啊,为什么说极乐国土是一切诸佛之所共同成就?是不是你们成就啊?(众:是。)你们有没有成就极乐世界啊?(众:有。)有没有你们的份啊?(众:有。)你们天天都在成就,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啊?(众:是。)现在在成就没有啊?(众:在。)都在成就,“庄严佛净土”嘛,都在庄严。
这个转轮王啊,当时的如来就给他讲,转轮圣王发愿要成就极乐世界。那就这个时候啊,这时候是法藏比丘授记,第一次授记啊,说:“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尊善无垢。”你们记住啊,记一下,“尊善无垢”,“尊”就是尊贵的尊,“善”,善良的善,这个世界名叫尊善无垢,现在阿弥陀佛成就的世界叫极乐世界。“彼界有佛”,记一下,“名尊音王如来。”就那个时候的佛啊,有一个佛名,叫什么呢?“尊”,尊贵的尊,“音”就是音乐的音,尊音王如来。这个尊音王如来呢,“今现在为诸菩萨说于正法”,正在说法。那个尊音王如来啊,那个时候正在说法。他这个世界呢,你看啊,“彼界无有声闻、辟支佛名,亦无有说小乘法者,纯一大乘清净无杂。其中众生等一化生,亦无女人及其名字。”这个和极乐世界是一样的,“纯一大乘清净无杂,其中众生等一化生,亦无女人及其名字。”“彼佛世界所有功德清净庄严,悉如大王所愿。无量种种庄严佛之世界等无差别,悉已摄取无量无边调伏众生。今改汝字。”今天啊,我就把你的名字改一下,你发了愿了,“为无量清净。”无量清净。
“尔时,世尊便告无量清净:彼尊音王佛。”就是当时,这个尊音王佛的世界号称尊善无垢,这个尊善无垢的内涵和阿弥陀佛,那个时候是转轮圣王,发的愿是一样的。“尔时世尊”,这时候便告无量清净说,“过一中劫当般涅槃”。就是那个时候正在讲,讲完之后,“过一中劫当般涅槃”。“般涅槃已,正法住世满十中劫。”就说那个尊音王如来啊,涅槃之后,正法住世十中劫。“正法灭已”,正法灭了之后,“过六十中劫”,你们看这个概念啊,时间是六十中劫。“彼土转名”,过六十中劫之后啊,彼土又换了一个名字,叫“弥楼光明”,这个世界就改名字了,叫弥楼光明。“当有如来出现于世”,这个如来叫什么名字呢?“号不可思议功德王如来。”从尊音王如来,你们想想啊,思惟一下这个如来的名号,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尊善无垢世界,转成弥楼光明,尊音王如来在这儿变成不可思议功德王如来。功德王,何种功德王呢?不可思议的功德王。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王,他是一个功德积累的成果。问问你自己,你般舟念佛,积累了多少功德?积累了多少不可思议的功德?积累了多少不可思议功德之王?积累了多少不可思议功德之王的王中之王?
那么,“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世尊。”等啊。“是佛犹如尊音王”,这个佛呢,“犹如尊音王如来,世界庄严如尊善无垢等无有异。”就是说,这个弥楼光明世界和尊善无垢世界是一样,都是极乐世界的内涵。“其佛寿命”,这第二尊佛啊,第一尊佛是尊音王如来,第二是不可思议功德王如来。那么第一尊佛我们理解为尊音王如来,音声是佛事,尊音,佛号也是音,阿弥陀佛佛号也是音,是尊音,最尊贵的音,尊音王。我们把这个佛号念到王中之王的程度,成就了,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了,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王了,成就不可思议功德王中之王。那么这个不可思议功德(王如来),其佛寿命多长时间呢?“六十中劫。”六十中劫,一中劫是二十小劫,六十中劫是多少啊?一千二百小劫。
“佛灭度已”,不可思议功德王如来灭度之后啊,“正法住世六十中劫”。又过了六十中劫的时间,“正法灭已”,又过了一千中劫的时间,“过千中劫,是时世界故名尊善无垢。”这个世界名字又改回来了,又叫尊善无垢。可见这个“尊善”,这个“善”字和“无垢”,你们仔细思惟其中的法要,“尊善无垢”。“复有佛出”,他另一个名又出来了,这个名“号宝光明如来”,宝光明如来。这是个光明如来,号宝光明,不是一般的光明,是宝光明。所以极乐世界呢,是光明成就,是无量光成就。你们好好体会这个光明成就,把这个光明成就想明白了,你就得无可思议光明加持力了。“佛出,号宝光明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世尊,世界所有、寿命多少、正法住世亦如不可思议功德王佛等无有异。”宝光明如来是一样的。
“正法灭已,是时世界。”那么后来呢,就跟极乐世界一样的。到后来,过一恒河沙(等阿僧祇)劫,这个世界就转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了,号称极乐世界,安养国,是名无量寿如来。前边的如来都有寿命,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呢,阿弥陀佛就变成无量寿了,无量寿无量庄严。你看前面过了那么多劫,中间又经过无数佛出现,没讲有多少佛出现,最终归到阿弥陀佛这儿,到了阿弥陀佛这里之后,变成无量寿如来,极乐世界。那么这样的话呢,大家就知道了,极乐世界是一切诸佛所共同成就,是一切念佛行人、诸大菩萨,包括在座诸位共同成就,是众成就。当然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父,大慈父。那么你们由此就对极乐世界的过去,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。
那么时间呢,你们的时空观就拓展了。我们的时空观不要拘泥多少天、多少年、多少劫。在虚空法界里啊,这个东西都是小儿科。最为难得的是,你当下的一念修行,当下一天的修行,代表了你多少多少劫的修行。尤其是你这一世勤苦的修行能够到达极乐世界,意味着什么?我过去给大家讲过一个偈子,“一世勤苦超十大劫,永离娑婆归净土”啊。给大家算这个账啊,你这一辈子的修行,三十年也好,五十年也好,八十年也好,三十天也好,就能超越你已经开始的,长达十大劫,一百三十四亿年的修行的时间。把一百三十四亿年修行没有完成的事,在这一辈子完成了。所以当下的一秒,当下的佛号一声,比不比金子还贵啊?还浪不浪费了?(众:不浪费了。)那看今天晚上的啊。我看到你们浪费时间,急啊,真的急啊。
好,那么,那法藏比丘啊,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修行的好榜样,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”,“修习功德”的好榜样,“便一其心”,修行的好榜样。那么你们现在树立了念佛的一心,能把这一心念到极致吗?修到极致吗?能把这个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”,“修习功德”,不要满足五劫,满足这一生,保持到极致吗?法藏比丘观察“二百一十亿佛刹,清净庄严,广大圆满”,你们想不想观察这个般舟海会、般舟修行、般舟念佛世界的“清净庄严”啊?(众:想。)“清净庄严”在哪里啊?(众:在心里。)在心里边?“清净庄严”在你每一次修行当中,在你每一个难题当中,在你每一次难行时,在你每一次想逃跑的时候,在你每一次没有力气的时候,在你每一次情绪障碍、烦恼重重的时候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啊?(众:是。)那碰到难题的时候,还当逃兵不?(众:不当了。)还回避不?(众:不回避了。)你要学习法藏比丘的精神啊,把“二百一十亿佛刹清净庄严”,“广大圆满”之相,看得透透的,通通的,全全的,细细的,深深的。那么你们要不要完成般舟念佛当中的所有难题啊?(众:要。)不要逃避难题,不要有侥幸心,不要有马虎心,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你能从这里边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的心啊。
你们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了没有?阿弥陀佛为了给你们建立极乐世界,花了一亿年的时间来搞调查,花了五大劫的时间,相当于将近七十亿年的时间,来思惟策划,花了无量劫的时间来给你们准备功德、准备存款、准备往生的资粮,把你们所有人的往生资粮都准备好了,他也“成等正觉”,建立极乐世界。在一百三十四亿年前,成就了极乐世界,在那儿招手等着你呢,一双大手,接引的大手就垂下来等着你,已经等了一百三十四亿年了。你急不急啊?(众:急。)我看不着急。(阿弥陀佛)一百三十四亿年等着你啊。
法藏比丘把二百一十亿佛刹都搞清楚了,“不管一切只管念”,这点难题能不能难住你们啊?能不能搞清楚啊?(众:能。)要不要搞清楚啊?(众:要。)不开玩笑,必须搞清楚。每碰到一个难题,都要“便一其心”,不管它只管念,“便一其心”。那么在这个只管念的过程当中,要为成就众生故,为法界故,为供养这声佛号故,要发大愿哪。当你有所受用的时候,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,当你得佛力加持的时候,要发大愿。极乐世界是愿力成就,你的修行也是愿力成就,信愿行三资粮,你要发愿哪。那么我们碰到每一个难题,其实是所有的难题,只不过是一个总题目的不同的表现形式。什么题目啊?就是不管它只管念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说白了就是不管它只管念,念得傻傻的。
我昨天晚上体会到自己真的是个傻子,只知道念佛,不知道为什么念,不知道,就是个傻子,变成个傻傻的,就知道念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”,就这样。所以念到这个程度,傻人傻念,不想停,停不下来,只知道要念。
我们每一个题目都要有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”的这个精神,阿弥陀佛给你示现了,不要马虎过关,不要潦草过关,不要糊弄自己,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就像我们高考碰到一个难题,我们模拟考试的时候碰到一个难题,怎么办?吃透它,搞定它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超越它,才是出路啊,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哎呀,不要掩耳盗铃啊,装看不见,回去睡觉去了。睡觉能解决问题吗?解决不了,是吧?所以我们要把这个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”,你们在下边要把这句话好好抄一抄,写一写,诵一诵,读一读啊,想想自己。
好,我们来往下学习啊。阿弥陀佛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调查研究,策划思惟,反复地修习,修行,复习,学习。
“即摄受已。”
修习到什么程度呢?能够摄受一切佛果,能够超越一切佛刹,“结得大愿”。这个时候再次来请教师父。
“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。”
这个时候法藏比丘啊,有功夫没有啊?(众:有。)“有”,一说功夫就来劲了。有功夫了,经历了这么漫长时间的修行。
“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,合掌而住。”
稽首,表的是什么法呢?低头三昧,低调三昧,把头低下来。问问我们自己啊,头肯不肯低呀?不肯啊?(众:肯。)肯啊?那我就看着你低头不低头啊。“稽首礼足”,“礼足”表明回归真实,靠脚走路,回归老实,回归真实,扎实,实实在在。就算到了法藏比丘这种修行的程度,这种愿力的程度,“稽首礼足”,扎实,扎扎实实。“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”,这是表程度了,不仅行低调,扎实,恭敬,“恭慎保持”,而且呢,“绕佛三匝”,把自己的心静下来,沉下来。恭敬程度表演到极致,“三”也是尊敬的意思啊,“绕佛三匝”。“合掌而住”,“合掌而住”表明保持,保持三昧,就是我们讲的“恭慎保持”,或者我们讲的温养,都是一个时间的相续相。“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,合掌而住”,这都是给我们表法。“稽首”表明低头,合掌“绕佛三匝”表示程度,“合掌”表明一合相,表明全部身心,表明一贯如此。“合掌而住”,“住”就是一个相续之义啊,真实之义,不退之义,不断之义,不更改之义。
“白言世尊:我已成就庄严佛土,清净之行。”
报告师父,我已经完成了相应的调研,相应的策划,相应的修行,相应的“恭慎保持”,相应的功德积累。而且呢,已经把它们融会贯通到,看一切佛刹是一佛刹,能超越,能摄受一切佛刹,这个层次,“清净之行”。
“佛言善哉!”
太好了。
这个时候,
“今正是时。”
说你的境界,你的层次啊,我已悉知、悉见。今天啊,正是你应该宣说你的大愿的时候了。
你啊,
“汝应具说。”
你把它彻头彻尾地,详详细细地,从头到尾地好好说一说。
“令众欢喜。”
让大家真正能够得到你这个大愿内在的法喜,内在的欢喜,根本的欢喜,不退的欢喜。
“亦令大众,闻是法已,得大善利。”
从你这里边呢,能得到大善、大利、大得、大成。
“能于佛刹,修习摄受,满足无量大愿。”
讲他的愿力成就。
好,我们今天呢,学习了这个<至心精进第五>,这个“至心精进”的第五,首先表法藏菩萨的因地,因地表的是“至心精进”。“至心精进”到什么程度?一个市场调查做了一亿年,观察了一亿年。然后呢,策划设计了将近七十亿年,然后达到视一切佛刹如一佛刹,这样通透的程度,发得四十八大愿。
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,第一个启示,二百一十亿佛刹。就是要我们把所有的难题通通吃掉,不要留下来。不仅要吃掉,还要吃透,不仅要吃透,还要吃光它,不仅要吃光,而且要达到来多少吃多少,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吃,有绝对的把握,绝对的把稳的程度。
给我们修行的启示是什么?破时间相,生难值难遇心。我们这一辈子的勤苦,能超越一百三十四亿年的修行,我们这一分一秒的修行,能积累多少多少劫的功德,是何其珍贵,何其难得。我们要真正学习法藏比丘,“便一其心”,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”,“满足五劫”,“修习功德”,积累功德,这样一个心态。那么我们学习法藏比丘的因地,因地给我们树立了修行的榜样。那么当然阿弥陀佛的发愿,也表明他的因地,发愿之后的修行也表明他的因地,当然四十八愿是核心。
好,我们请求阿弥陀佛慈悲摄受啊,不是挑经,我们重点了解他的因地,因为这个地方因地修行和下边的因地修行,对我们的修行精神非常有感动,先学习一下后边的<积功累德第八>。请大家翻开经文第34页。阿弥陀佛发愿之后,看阿弥陀佛怎么修行的。这对我们来讲,今天作为除夕之夜,在这个世间很难得的日子里,我们学习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,非常有意思。
积功累德第八
“阿难,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,及诸天人大众之中,发斯弘誓愿已。”
发愿了。
“住真实慧,勇猛精进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。”
“勇猛精进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。”看啊,前边那一课呢,讲“至心精进”。讲“至心精进”,精进的是什么呢?是你的心精进。“勇猛精进”是“至心精进”的相,至心是里边的内涵。上品上生,阿弥陀佛来接我们的时候会说,“汝勇猛精进故,我来接你”,讲“勇猛精进”。这地方就讲呢,“勇猛精进”啊,不单纯是一个态度,“勇猛精进”要“积功累德”,“积功累德”要到“圆满成就”(的程度)。<积功累德第八>,你看,37页,<圆满成就第九>。“积功累德”到“圆满成就”的程度,我们要有老实心,要能“勇猛精进”,要能“积功累德”,要能达到“圆满成就”的程度,所以这个“至心精进”“勇猛精进”是个核心。那么我们来看,这个“积功累德”当中,阿弥陀佛,也就是法藏比丘,当时怎样将这个“勇猛精进”进行到底的,圆满究竟的,怎样至心的。所以“发斯弘誓愿已”,发起弘誓,大愿。这个发愿非常重要。
“住真实慧”,发了大愿之后啊,就住在真实的智慧里。愿力大于任何的业力,我们的修行功德力上不去,碰到障碍的时候,心力不足,生退心,心不坚固,在于我们的愿力不坚固。当你愿力坚固的时候,尤其是你能发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,你能发彻底的圆满的成就众生之愿,成就众生前往极乐世界之愿,如果你有这样的愿力,就住在真实的智慧的净地了。如果你发了这样的愿力,娑婆世界的一切,修行路上的一切障碍、烦恼、情绪都障碍不了你了,你的心就真得变得金刚之心。
你们说心强还是业强啊?(众:心强。)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,你的心是不是无上的摩尼宝珠啊?(众:是。)汝心是佛,汝心作佛,汝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汝心。对不对啊?(众:对。)别老当凡夫心啊。阿弥陀佛虽然不挑你的毛病,你也要有羞啊,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阿弥陀佛住在你心里边,你老忘记他老人家,羞不羞啊?(众:羞。)真的羞欸。阿弥陀佛到底在不在你心里边?(众:在。)为什么不显现呢?因为你迷了,因为你的心不想阿弥陀佛,所以他就不显现。对不对?(众:对。)那我问你,你想的时候他现了没有啊?(众:现了。)真的现了吗?(众:真的。)受用没有啊?(众:受用了。)你想的时候他就现了。你想就是他现,知道吧?你想和他现是一合相,他现和你想可不是一合相,是不是这样?他是老现,你是不老想,你老想他就老现,然后就达成一体了,好不好?(众:好。)你想他,他现,他现你就想,他现你就想,你想他就现,是不是密密麻麻变成一体了?(众:是。)变成一合相了。那么这是讲的什么呢?就是说要发愿,发了愿就“住真实慧”了。
你们一定要想清楚啊,心之宝贵,心之奥妙。你说你们找了半天别的东西,最后发现无上的妙药就在你的心里边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当你回归你的心地,回归你的这个真心的时候,阿弥陀佛发不发挥作用啊?(众:发挥。)那阿弥陀佛就美了,阿弥陀佛也美了,也得(děi)了。为啥?这时候你的心啊,他就可以最圆满地加持,最快地加持,最实在地加持,最扎实地加持,一拎就把你拎到极乐世界里边去了。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所以你的心回归真实是一个影子,阿弥陀佛把你抓住,是一个真相,是一个实相,是一个真实。对不对啊?(众:对。)愿不愿意让阿弥陀佛把你抓住啊?(众:愿意。)欸,你愿意,你去想就是愿意,你不想,那不是真实的啊,所以“住真实慧”。
“勇猛精进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。”这个“勇猛精进”,和“一向专志”是一回事,不同的表达方式。那么“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”,这阿弥陀佛的心啊,不是自己的往生,不是自己的圆满,不是自己的成就,不是自己的苦痛、感受,更不是这些东西。是“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”,他要成就极乐世界,以此极乐世界成就所有一切众生,是这样子,如此庄严,如此微妙,如此清净,无量清净,“庄严妙土”。
“所修佛国,开廓广大,超胜独妙,建立常然,无衰无变。”
那这些如何开廓,如何广大,如何“超胜独妙”,你们自己善思惟之。我们这里先不讲,以后我们再来体会他的“超胜独妙”,“开廓广大”。此娑婆世界六道轮回,一个特点是诸行无常,无常才是常。极乐世界呢,“建立常然,无衰无变”,是真常。你看啊,他发愿之后,“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。”
“于无量劫,积植德行。”
时间,修了多长时间啊?“无量劫”。“无量劫”干啥呢?积植,积是积累,植,种植,栽种子,栽小树,植,积植。植什么?德行,德行啊,积植功德,“积植德行”。还不是积植,积功累德,是把这个功德的种子积累起来,种植下去,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广大的功德。“于无量劫,积植德行”,就是现在要我们学习呀,我们呢别讲无量劫,我们的无量劫就是什么?就是你这一辈子的所有的时间,每一分每一秒。你这每一分每一秒,这一辈子的一分一秒,分分秒秒代表将来的无量劫。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好不好?(众:好。)要真干啊,挂上钩,对上号,不要再潦草从事啊。所以当你这个时间观念能这样挂上钩的时候,你是个回归当下,回归真实,回归老实,回归扎实的心。以此实实在在的心,不急不躁的心,更加不缓的心,“积植德行”,“积功累德”,把我们这个无量劫好好地完成它,跟阿弥陀佛会合。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这就是说,一定要有这个“积功累德”的概念,不要像个小孩子,不懂事,贪玩,娇气,娇情。“于无量劫”,这是时间成就,“积植德行。”
“不起贪嗔痴欲诸想。”
不起想。
“不著色声香味触法。”
不著尘,“色声香味触法”是六尘。不起想,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上讲:“立一念,断诸想,勿起想,有与无。”你看阿弥陀佛啊,修到了不起想、不著尘,这就是修行啊。阿弥陀佛的慈悲体现在哪里?不让我们去练这个不起想、不著尘,因为对我们来讲太难了。叫你去练这个不管它只管念,叫你去练深信阿弥陀佛,具足信心,“常立大信”,广大、圆满、深刻、微细之信。坚信,坚信你这个修行过程出现任何状况,都是阿弥陀佛的加持,不起想。修行过程当中,阿弥陀佛管不管你啊?(众:管。)管不管?(众:管。)管不管?(众:管。)管不管?(众:管!)你看,大家要学会“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”。
念回向文的时候,都要有般舟的精神,“愿以此功德”,心要住在里边,(不要)“愿以此功德”,没心没肺。是吧?问你们问题也一样,要回答,“有没有?”“有!”自己的心都在里边,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得加持力,还破昏沉,还集中精神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(不然)在这听着听着都听睡着了。就要用般舟的精神,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,一丝不苟,不折不扣,都至细,至诚,至真,用这种劲头来做事,来说话,来培养自己每一个细节都是这样,不要动不动就懈怠懒惰。“有没有?”“有。”还有的“嗯”,这个都不行的啊。
“不起贪嗔痴欲诸想。”那么怎样就不起想了?你有信心就不起想了。
我们讲般舟里边会现身心世界的彻底转换,第一天晚上圆成菩萨来给大家汇报,我们的法师在闭关过程当中身心世界转换的情形,大家都听到了,她的大无畏的精神大家也感受到了,所以只有信心才能不起诸想。你想想看啊,般舟念佛的过程,要消除你无量劫以来的业力,要结束你无量劫以来的业报,要积累你广大圆满往生极乐世界的足够的、坚固的、充分的资粮,要打造出你自己的七宝宫殿,金刚之台,无量的接引的力量与光明,任务重不重啊?(众:重。)不重啊?(众:重。)重。要学会啊,师父问重不重?(众:重。)重不重?(众:重!)欸,这样就有劲了啊。当你有信心的时候就不起想了,就只有美了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美在我们心里头,是不是这样?(众:是。)美是佛给我们的,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,是美在我们心里头。那么至于这个身体摔不摔跤,苦不苦,痛不痛,累不累,受罪不受罪,有气与没气,有关系没关系啊?(众:没有。)你都可以乐,都可以美,都可以有足够的正能量,都可以有足够的受用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所以这样我们就能不起想。当我们在般舟训练当中能够不起想的时候,你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想法?(众:没有。)这一个不起想、不著尘啊,你对娑婆世界就不起想、不著尘了。
那么你再检查,你过一段时间检查一下自己,起想了没有,著尘了没有?一想自己还有嗔恨心,一想自己还有贪吃的心,一想自己还有懒惰心,这都是起想、著尘。不过呢,随着般舟的修行啊,般舟修行积累是最快的,改得是最彻底的,最透彻的。其实不起想、不著尘,和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一回事啊?(众:是。)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回事。当然不起想、不著尘不一定去念佛,但是你如果念了佛以后,自然就能不起想、不著尘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也就是说,我们真念佛的话,就要不起想、不著尘,这就是念佛的心。但是如果你起了想、著了尘,你说你还在念佛,是不是自欺欺人啊?(众:是。)就不是真念佛,是这样一个意思啊。所以这阿弥陀佛又给我们启示了,不起想、不著尘。
“但乐忆念过去诸佛,所修善根。”
忆佛,念佛,赞佛,把佛的功德全部拿来,把佛的善根全部拿来。“但乐忆念过去诸佛,所修善根。”你看,起想著尘,是不是凡夫啊?做的是凡事,受的是业报。忆佛念佛,做的是佛事,积累的是到极乐世界的果报,转换的是业力,积累的是善根,所以这个忆佛念佛何其重要。如果你不忆佛不念佛,你必然起想,必然著尘,必然做尽凡事,当尽凡夫。正的面叫你不起想不著尘,这个就是说,告诉你不要做这件事,做什么事呢?“但乐忆念过去诸佛,所修善根”,念佛忆佛。
“行寂静行,远离虚妄。”
“行寂静行,远离虚妄。”我们人都往热闹的地方凑,不是“行寂静行”。念佛就是寂静行。何种寂静呢?五欲六尘、七情六欲,这些都是多啊,都是热闹,都非寂静,都是我们的毛病,都是我们的习气,都是我们的业力。我们行的是非寂静行,是多姿多彩、热闹非凡行,是娑婆世界的多姿多彩、热闹非凡,是我们知见里边的多姿多彩、热闹非凡。是我们知见里边的贪多,贪一切,贪不到就嗔,不仅老这样贪、老这样嗔,还这么愚痴,不断地强化贪嗔痴三毒。
法藏比丘告诉我们要“行寂静行”,那么你问问自己,寂静了没有,还是在热闹呢?人家对你不理解,你能做到不辩解吗?不能,这就是凡夫;能,这就是梵行,清净之行。人家说三道四,说这说那,能不听吗?能不想吗?这就是寂静行。能少吃点儿吗?能少睡点儿吗?都是寂静行。只要我们能做减法,能少欲知足,能寂静之行,就能“远离虚妄”。只要我们还求这么热闹,还这么不甘心,还这么贪心,还有欲有求,那我们就是虚妄行,就是非寂静行,就是此世界的多姿多彩行,就是加速堕落行,顽固习气行。
“行寂静行,远离虚妄”,佛的心就是寂静行,你念佛就要念佛的心、学习佛的心,即为念佛,即为是心是佛,即心即佛。
“依真谛门,植众德本。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。”
“依真谛门,植众德本”啊。刚才讲了“积植德行”,“积功累德”。“积功累德”是个表面的东西,我们讲:“功德、功德,要功德,把功德积起来、攒起来。”肤浅,粗浅,粗劣一点。“积植德行”,这有个“植”的意思,种植,深植,植根的意思,我们这个功德要把它再提升层次。那么这个“积植德行”,还是一个局部的,表层的,或者中层的,还不是深层的。“植众德本”,众德,何为众德?四十八愿,愿愿为众生,是为众德,是为根本之德。无处不想成就众生,一切供养众生,一切成就众生,是为众德之本。娑婆世界是众生成就,极乐世界是众成就,是大家一心念佛的众成就。我们植众德本,就是说我们的心地啊,要把众德之本给它种植、深植于我们的心田;深植在成就大众的过程当中,深植在成就大众当中;深植在我们的每一步、每一声,每一句名号当中;深植在我们的每一念,念念之中。
要知道法藏比丘于无量劫“积植德行”成就极乐世界,你现在捡一个大便宜,就于这一世的分分秒秒当中,你的分分秒秒都代表一劫,都代表劫数,不需要像法藏比丘那样,于无量劫“积功累德”“积植德行”“植众德本”。你现在只要啊,这一世的分分秒秒利用起来,执持这句名号,就能等同于法藏比丘无量劫的修行。“依真谛门,植众德本”大家为什么不着急呢?为什么可以放纵自己呢?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呢?为什么不能安住当下这一声佛号呢?为什么还会生出其他的想法,想休息一下,想喘口气,想等一等的心呢?我们没有“植众德本”的心啊,没有“不计众苦”的心啊,没有“少欲知足”的心啊。
“依真谛门,植众德本。不计众苦”。苦乐是一个骗局,是不是骗大家的心的呀?(众:是。)苦也把你骗了,乐也把你骗了,对不对呀?(众:对。)乐了,你就想,不想失去,一失去了就更加苦。为什么苦啊?得不到乐才有苦。如果你不祈求之乐,也就不会厌烦其苦,它是共同存在的。你把乐破掉了,娑婆世界之乐,有什么乐的?有没有乐的呀?(众:没有。)哎哟,你们吃点好东西,睡个好觉就乐吗?这算什么乐呀?手里拿把票子就乐吗?住个大房子就乐吗?别人表扬表扬你、赞叹赞叹你就乐吗?这个乐有没有意思啊?(众:没有。)没有意思。你把这个没有意思给它破掉了,就不在乎苦了,对不对?(众:对。)所以苦中有乐,苦中之乐是真乐,因为苦能积累你的功德,能积植你的德行,能够“植众德本”。这个苦好不好啊?(众:好。)“不计众苦”啊。
所以你的心念一转,苦有没有甘露味啊?(众:有。)苦就转成甘露了,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这个苦中的甘露才是真实的甘露啊,你这个乐里边有没有甘露啊?(众:没有。)乐里边没有,因为都是世俗之乐、娑婆之乐、五欲之乐、感受之乐,所以“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”。
我们之所以不自在,之所以被六道轮回牵着跑,是因为我们的欲,和这个欲的频道共振,一下就被拉跑了,是因为我们不控制自己的欲,满足自己的欲,贪著自己的欲,追求自己的欲,所以我们才在娑婆世界轮回,才六道里打转,才有种种烦恼。因为欲海难填哪,这个欲要填上了才能满足,填不上它就不满足。可是这个足呢,最好的方法不是满足,是什么?知足,对了。你懂得知足和满足的区别,你就解脱了。一个知足就断除了你所有的烦恼,少欲和知足是一体两面,少欲了当然就知足了。知足者必少欲,少欲者必能知足,这都是修行的妙法。
“专求白法,惠利群生。”
“专求白法,惠利群生”,就按照我们刚才讲的,“寂静行”啊,“植众德本”啊,“不计众苦”哪,“少欲知足”哪,乐佛,忆佛,念佛,不起想,不著尘,这都是白法;“发广大愿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”,一心系念阿弥陀佛,不管它只管念,都是白法。一切的白法对我们来讲,归纳为六个字,“不管它只管念”。
“惠利群生”,念佛啊,不为自己念,为大家念。今天晚上你们念佛就为大家念,好不好?(众:好。)为周围的人念,为光临坛场的一切菩萨,一切众生,一切有缘大德,一切天人,一切诸神,一切天龙八部来念,为一切众生来念,为虚空法界来念。这个念得美不美啊?(众:美。)得不得啊?(众:得。)叫“惠利群生”啊。这念的怎么能不欢喜啊?这脸上愁什么?没有愁。是不是?(众:是。)
“志愿无倦,忍力成就。”
把你的志愿,“行寂静行”,“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”,刚才说的种种白法,“专求白法”变成自己的志向,自己的大愿。而且这个志愿呢,不要一次就搞定,不要一次就满足,没有疲倦,没有满足的时候,将自己的志和愿,将不管它只管念,将向法界供养这声佛号,将成就众生,将成就般舟海会,普利群生,拯救群萌进行到底。“忍力成就”,忍者,不管碰到任何情形、任何困难、任何不利,都能成就。
“于诸有情,常怀慈忍。”
这讲处众了啊,这讲处众了。“于诸有情,常怀慈忍”,慈力和忍力。如果你对有情“常怀慈忍”,和不和谐啊?和谐是对自己好还是对别人好啊?对别人好,对自己更好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所以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,培养自己的忍力,培养自己的耐心,培养自己的大慈大悲心,“常怀慈忍”。这慈忍修行好不好啊?所以你们要知道啊,广大圆满之行,不要认为一边嗔恨一边念佛,一边贪一边念佛,一边懒一边念佛,一边偷心一边念佛,是真实念佛啊,那是假念佛。“常怀慈忍”“和颜爱语”“志愿无倦”,这都是真念佛呀。“于诸有情,常怀慈忍”,慈忍修,慈忍行,寂静行,志愿行。你去体会阿弥陀佛因地的修行,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字都是妙法,都能对我们有无上的启迪,要以至诚的恭敬心、谦卑心、真诚心来学习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。
“和颜爱语,劝谕策进。”
大家相处的时候,“慈忍”心很重要,“和颜爱语”心也很重要。如果你对大众永远是一个“和颜爱语,劝谕策进”,永远充满正能量,永远传播正能量,永远成就正能量,何其之美啊!何其之好啊!如果大家用嗔恨心、分别心、不满的心去劝人,这就不妙了,就不是佛的心地了,我们要学习法藏比丘的“和颜爱语,劝谕策进”。“和颜爱语”不是老好人,不是假惺惺,不是皮笑肉不笑,是为了“劝谕策进”,这个主题和内涵要把握住。
“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。”
“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”。师长是我们成就的根啊,成就的本啊。奉是供奉之义,事是承事之义,“奉事师长”,供奉是心态,承事是具体的行为。“恭敬三宝”才能得三宝的加持力。我们每次讲经之前,学习之前都皈依三宝,也代表每次光临坛场的有情众生。
我为什么要念弟子妙音呢?是因为啊,你们都念自己的有情众生,那么你们都不念的,那所有你们没有念的众生,那他们就都是弟子妙音。我们为他们鼓个掌好不好?(众:好。)是这个深意啊,所以这样,道场的众生就无一遗漏了。
“奉事师长”,这个世界真实成就我们的力量是师长的力量,师长的力量永远不要忘,永远要感恩,永远要恭敬,这是自己力量的根啊,(是)法的根,力量的根,功德的根,所以“奉事师长”。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修行有重重的障碍,确实“奉事师长”不够,师长欲哭无泪啊,哭了也没有用啊。他不是不能成就你,不是没有法,不是不愿意带你,实在是由于自己不忠不孝,不诚不行的行为。
“无有虚伪谄曲之心。”
“谄曲之心”,自己问问自己(有没有)。有“谄曲之心”,自己的能量场就不顺,就和大能量场不能和谐。直心是道场,为什么要直心啊?有自私自利,有欲有求,就有“谄曲之心”;没有自私自利,没有我相,没有我的面子,没有我的名利之心,那就没有谄曲。
“庄严众行,轨范具足。”
所有的行持都到位,都庄严,所有的修行都到位,都庄严。像刚才讲的“奉事师长”啊,慈忍之心啊,“和颜爱语”啊,“行寂静行”“植众德本”啊,“少欲知足”啊,“不计众苦”啊,不起想不著尘啊,等等等等,所有这些众行啊,都要行持到非常庄严,无尽庄严的程度。“轨范具足”啊,大家共修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轨范,轨范就是法,轨范要具足,说几点听经就几点。
“观法如化,三昧常寂。”
“观法如化,三昧常寂。”上面讲了种种法,而这个法又如幻如化,如露如电。这法也是如化,像化境,化境,幻境,梦境,非真实之境,法背后的东西才是真实的。一真法界,“观法如化,三昧常寂”,“寂静行”,最后要回归常寂,常寂光,常行寂灭,寂灭定,“寂静行”,“常寂”,“三昧常寂”,“观法如化”。超越法的障碍,没有法执,于法自在,“三昧常寂”,这是法。
“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。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。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。”
这三个善,身、口、意,三善,“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”。我们要清净自己的口业,尤其是女众,少说话,止语,不说话。“不讥他过”,女众最喜欢叽叽喳喳,嫉妒心强,最喜欢嫉忿他人,看别人的过失,所以要学会止语。学习法藏比丘不说任何人的过失,不思惟任何人的过失,不讥嫌任何人的过失,不看任何人的过失,眼里永远没有别人的过失,只看光明相,不看痴暗无明相。要知道看别人的过错就是捡垃圾,看别人的过错就已经落入黑暗,痴暗无明的状态当中。要常与光明在一起,不要常与黑暗作伴。
“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。”我们的身态要讲究威仪,讲究戒律,讲究威仪仪表,然后以威仪度人,“不失律仪”。“不失律仪”当中,这个律仪是端心正念,这个正字诀的充分的体现。正,心要正,念要正,欲要正,行要正,身口意都要正,一切都是个正,不能有丝毫的偏离,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懒惰,不能有丝毫的转弯插曲,是为正。那么正,何为正呢?体现为你的律仪上的正。这个末梢上的正,才能体现一合相的正,究竟圆满的正。
这个正,在意业里边体现为什么?不起念,不起想,“立一念,断诸想”,“无生法忍”,没有念,无生无灭,无念。“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”,就是说身、口、意,我们都要有严格的要求,不要大大咧咧,马马虎虎。
“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。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。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。”
“所有国城、聚落、眷属、珍宝,都无所著。”
这个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成就,其实这五欲六尘啊,实际上表现为形式就是什么呢?国城,国家、城池,有国家成就,国土成就,城池成就,就国王,想当国王的心啊,染著他,就当帝王之心嘛。聚落,聚落部长,眷属、珍宝都是不同的尘,色尘,六尘,色尘,其实就是尘劳。“内心清净绝尘劳”,这些都是尘劳。何为染著?你执著它,分别它,执著它,想占有它,不想失去它,还想扩大,这就是执著之心,染著之心。“都无所著”。
“恒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六度之行。”
恒行六度。
“教化安立众生,住于无上真正之道。”
好,这就是法藏比丘的因地的修行,修行的时间是无量劫数。修行的内涵,大家要把它好好抄一抄,回头啊,至少这个地方要抄三遍。拿出来经常想一想,抄个小卡片,在自己口袋里放着,空下来就拿来看一看,想想自己有什么差距,把自己的心地和法藏比丘的心地对照一下,不断地降伏己心,善用己心,调伏己心,把自己的心地融入到阿弥陀佛的心里边去。
“由成如是诸善根故。”
其实呢,刚才讲啊,一切的众行最后都体现为恒以“六度之行”,“恒行六度”,“教化安立众生”,最后都是教化,教导,化,化解,融化,融化众生,教化众生。安立,安,让众生的心安,让众生的心定,教化“安立众生”,成就众生。成就众生体现为教化安立。教化安立的核心在于让他“住于无上真正之道”,对我们来讲就是念佛忆佛,对我们来讲就是念佛供养众生,成就般舟海会,成就般舟念佛,成就大众。“由成如是诸善根故”,阿弥陀佛成就上边的种种善根,下边表述,成就到什么程度?“积植德行”“植众德本”。“积功累德”到什么程度呢?你们看啊,阿弥陀佛,法藏比丘当时发愿之后啊,并没有马上成佛,成不了。
他所生之处,他每一个生命所产生之处,
“所生之处,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。或为长者、居士、豪姓尊贵;或为刹利国王、转轮圣帝;或为六欲天主,乃至梵王。”
就是说他不同的身份都是尊贵的身份,“或为长者、居士、豪姓尊贵”等等。这么多尊贵的身份,“所生之处”,他所生的地方啊,“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”。我们讲因缘果报嘛,因具足了,果必然具足。为什么大家要珍惜福报?对我们来讲啊,福报用一分少一分,功德增一分就长一分,苦啊,吃掉了一分,福报就增加了一分,所以“所生之处,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”。什么叫“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”呢?你有福报啊,这宝藏“自然发应”。你住在一个宅子里边,把它翻修一下,一刨开,地下全是金库,“自然发应”。当然等等啊,就是说他人走到哪儿,宝藏跟到哪儿。善财童子,为什么叫善财啊?出生下来,就有宝藏跟着,“自然发应”。就说人家修行到这个境界,这个层次。好,不多解释啊。
“于诸佛所,尊重供养,未曾间断。如是功德说不能尽。”
这就是说,修供佛的功德,修行的功德不能再表述了,没有啥意思,不再表述了。刚才讲“所生之处,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”,
“身口常出无量妙香,犹如栴檀、优钵罗华。其香普熏无量世界。”
出生跟着宝,身口常出香,“出无量妙香”,其香味能够普熏,“普熏无量世界”,这是身的果报,身口的果报。
“随所生处,色相端严。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悉皆具足。”
这是身相、色相的果报。
“手中常出无尽之宝,庄严之具,一切所须,最上之物,利乐有情。”
手中啊,一伸手就有“无尽之宝,庄严之具”,手中就能生出来,“一切所须,最上之物,利乐有情”。这就是他的福德,果报,修行的德。“植众德本”“积植德行”“积功累德”到所生处皆是宝藏,身口常出妙香,“普熏无量世界”。“色相端严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”,手里边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宝贝。
“由是因缘,能令无量众生,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”
人家有资粮,有德行,有福报给众生。好,那么这叫“积功累德”。
我们归纳一下,希望大家真正建立,利用每一分每一秒,扎扎实实,“积功累德”“积植德行”“植众德本”。也祝愿我们大家,也不需要像法藏比丘这样,累世累劫所生之处,宝藏自然发应,身口自然妙香, “色相端严”,然后手出无尽宝藏,也不需要这样了,我们直接到极乐世界去。好不好啊?阿弥陀佛。(众:阿弥陀佛。)好,我们真诚地感恩法藏比丘,给我们的因地修行树立了榜样。
那么这样一个榜样,我们今天再加一下班啊,(接下来讲)“圆满成就”,也祝愿大家圆满成就。第九,第38页。
圆满成就第九
“佛告阿难:法藏比丘,修菩萨行,积功累德,无量无边。于一切法,而得自在。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。所发誓愿圆满成就,如实安住,具足庄严、威德广大、清净佛土。阿难闻佛所说,白世尊言:法藏菩萨成菩提者,为是过去佛耶?未来佛耶?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?”“世尊告言:彼佛如来,来无所来,去无所去。无生无灭,非过现未来。但以酬愿度生,现在西方。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,有世界名曰极乐。法藏成佛号阿弥陀。成佛以来,于今十劫。今现在说法。有无量无数菩萨、声闻之众,恭敬围绕。”
这是法藏比丘的圆满成就,我们不多做解释,特别注意四个字“酬愿度生”,还有五个字“今现在说法”。阿弥陀佛现在干什么活啊?酬愿度生。那么“今现在说法”,现在在没在说法啊?(众:在。)无量妙音在哪里?在虚空法界里边。你听不听得见?(众:听不见。)有心就听得见,没心没肺就听不见。“今现在说法”, 你们能不能得法?(众:能。)法在哪里?在虚空法界里。法在哪里?在这声佛号里。法在哪里?在你的心里边。是不是啊?(众:是。)汝心即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你心,你心即是阿弥陀佛。祝愿大家是心是佛,即心即佛。阿弥陀佛。(众:阿弥陀佛。)
好,大众请起立,合掌:
至诚感恩,尽虚空遍法界本师释迦牟尼佛,阿弥陀佛,一切诸佛,悉在前立,光临坛场,威神加被!
至诚感恩,尽虚空遍法界本师释迦牟尼佛,阿弥陀佛,一切诸佛,悉在前立,光临坛场,威神加被!
至诚感恩,尽虚空遍法界本师释迦牟尼佛,阿弥陀佛,一切诸佛,悉在前立,光临坛场,威神加被!
至诚感恩,一切诸大菩萨,一切有缘大德,光临坛场。
问讯。(众:阿弥陀佛。)
至诚感恩,一切诸大菩萨,一切有缘大德,光临坛场。
至诚感恩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大菩萨,一切有缘大德,光临坛场。
阿弥陀佛。好。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。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
阿弥陀佛
阿弥陀佛
阿弥陀佛
每次“普及于一切”,你就要想啊,我们所有回向的东西都在里边了,每一个人心里面的回向,每一个众生的回向都在里边了。“庄严佛净土”,我们大家都在成就极乐世界,都在皈命,一心皈命极乐世界,心心回向,念念回向极乐世界,都在里边了。要作此观想,要有此广大之心。阿弥陀佛。(众:阿弥陀佛。)
至诚感恩阿弥陀佛,一切诸佛菩萨悉在前立,灌顶加被。至诚问讯。(众:阿弥陀佛。)
至诚感恩《无量寿经》灌顶加被。阿弥陀佛。
至诚感恩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,一切念佛行人对我们的回向和加被。阿弥陀佛。(众:阿弥陀佛。)
好,感恩阿弥陀佛,感恩大家,大众一同向上至诚问讯。(众:阿弥陀佛。)阿弥陀佛。
(众:感恩师父。阿弥陀佛。)
感恩大家,阿弥陀佛。
往期精彩:
暂无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