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昏沉的两个细节:不抢节拍 念佛一声不落

不昏沉的两个细节:不抢节拍 念佛一声不落
那么,像这个在定字诀的时候,就是降半调,然后又能一直跟下来,然后又能不偷懒、不偷心的时候,这个时候是比较微妙的。但是呢,就是当你发现轻微的昏沉相的时候,能够及时地回来,这个非常重要。就是昏而不沉,我说的“放而不逸、昏而不沉”。就是好比讲啊,有的人在那儿,就这样“阿-弥-陀”,这时候,如果声音里的“佛”,声音有一个变化,或者有人弹一下指,或者声音有些变化,或者你马上能警觉到“阿-弥-陀-佛、阿-弥-陀-佛、阿-弥-陀-佛、陀-佛”,能跟上,就这个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,但是尽量不要丢掉这个声音。
如果这个声音能够,就刚才我讲的啊,高音的时候,超高音的时候,不会丢的,不会昏沉的。那问题在于一直超高音是不可能的,高音和定字诀要结合起来,“阿-弥-陀-佛……”。
这里啊,两个细节的地方,“阿-弥-陀-佛”,大家跟这个“佛”的时候把这个暗节奏留下来再跟,就整个从节拍上都没有提前的状况。那么这个节拍唱圆满了,就不会累,因为不圆满抢节拍才会累。
这里有一个不和谐的地方,就是抢节拍的问题。如果大家这个暗节奏能够放下来,等暗节奏过去之后再来跟节拍,这个抢节拍的现象,大众抢节拍就不会出现。这就是说大众共修的细微之处在于,抢节拍的问题解决掉,暗节奏能跟上,能把这个暗节奏释放出来,“佛、佛、阿-弥-陀-佛、佛”。你看啊,你看这脚啊,为什么要跟脚,你看,“阿-弥-陀-佛”,要等这个脚抬起来以后再来“阿”,不要等这个“佛”一唱完以后马上就接着跟“阿”,这就是急躁心。你看“佛、阿-弥-陀-佛……”,这就可以了啊。但是如果这个脚不跟,你看啊,“阿-弥-陀-佛、阿-弥-陀-佛、阿”,这个“阿”跟得早了一点就不行,就这个细节上(要注意)。如果大众能不抢这个拍,能配合上,然后就这个“佛”,他如果不抢的时候,你看啊,“佛”,那个暗节拍正是换气的时候,就是这个“佛”唱完了,他气要换出来,“佛”,气收回来,然后再接着唱“阿-弥-陀-佛……”是不是啊?
你们现在习惯了师父唱一句你歇一句,这个里边是有缺陷的,巨大的缺陷。什么缺陷?有等的心,有听的心,不是一个圆满的投入、圆满的反馈之心,这个心是有缺陷的。那么你等一句再唱一句,这个互动性是强了,但是这里边有一个没法绕过的障碍——你们佛号是断的。这个断就会出现故事,就会出现境界相,这个断就会出现昏沉相,这个断就会出现身体的昏沉相、音声的昏沉相和心理的昏沉相,都是这个断引起的。
真正会念佛的人,佛号是一声都不落,一声都不断的。真正念佛的人都是边听边唱的,都是以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心来听,听的是一个节奏,不是百分之百的来听。感受的是一种节奏,感受的是一种共鸣,感受的是一种共振,是这个听的心,而不是完全在这个听上。
“阿-弥-陀-佛”,不是这样的心了,不是全神贯注的听,是三分之二、四分之三的力量在自己唱,唱的支一耳朵稍微照顾一下那个声音,把那个节奏唱对了,跟上了,“佛、阿-”,就把那个节点听一下而已。节点共振,共振的节点上边能够下点功夫听一下而已,就是掌握那个地方就行了。至于共振之外的调怎么变,韵味怎么样展现,或者是高是低都不关紧要,不去听的,都不管的,就置之不顾的,所以这是一个细节的问题。
第二个细节的问题是什么呢?就是说大众念佛的时候,如果能够每一声都来唱,这功德力就大了。你每一声都来唱,就是说这个引领是重要的。其实引领重要呢,其实用佛号,用念佛机可以代替,这个念佛机的功德力也是非常大的,也是不差的,编纂好以后啊。那么这是起个引领的作用,引领大家处于一个共同的节奏、共同的共振当中。尤其是我们的引领,根据现场的情况,看到大众有昏沉了,“阿-弥-陀-佛、阿-弥-陀-佛!”,“佛!”这是因为有人昏沉了,所以变一个调提醒一下大家。“佛、阿-弥-陀-佛”(师父超高音唱),更是引领一下大家。
摘自《佛号及细节上如何消融昏沉

暂无附件